】 【打 印】 
中國西北地區變暖變濕,既有利好也是警訊
http://www.CRNTT.com   2019-09-26 08:52:44


  中評社北京9月26日電/據報道,最近幾年,西北地區的人感到,寒冷乾旱的西北變得有點像南方了,不僅變暖,而且雨水變多,光禿禿的山變得綠茸茸的。很多人可能不信,但這有大量的科學研究做支撐。

  新京報發表專欄作者張田勘文章表示,過去200年西北地區已經在變暖,但直到最近50年才呈現出明顯變暖趨勢。儘管西北乾旱區變暖幅度因季節和地域而存在差異,但是,冬季增暖最明顯,約每10年增加0.5攝氏度,對年平均氣溫的升高貢獻最大;春季增暖最小,約每10年增高0.27攝氏度,但是夏季增暖一般。

  同樣,西北地區的降水也是近50年來明顯提高。以1960-2010年為時間範圍,西北地區降水與全國相比是突飛猛進,年降水量增加速率約每10年6.1毫米,全國平均值則呈下降趨勢,約每10年減少1.6毫米。

  文章分析,傳統意義上的西北地區包括新疆全境、甘肅河西走廊、青海柴達木盆地,以及內蒙古賀蘭山以西地區,土地總面積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24.5%。當這一廣闊地區變得溫和濕潤時,傳統乾旱的西北地區就變得如同江南,作物和植被欣欣向榮,這是對西北最大的利好。

  一方面,西北地區變暖變濕可能有利於作物生長。人們生活所需的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適種區擴大到向北和高海拔地區,給這一帶的居民帶來較好的經濟增長點。

  另一方面,西北地區同樣可以利用這種難得的氣候變化讓植被加速生長或恢復,從而改變脆弱的生態。

  其中甘肅的情況就極為典型。2018年甘肅省植被覆蓋度為近18年最高,戈壁、荒漠面積減少,沙漠邊緣外擴速度減緩,生態環境顯著恢復。這固然主要是因為中國多年來注重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以及植樹綠化,但也與該地區的變濕變暖有莫大關係。

  文章指出,西北地區變暖變濕也可能是種警訊。研究顯示,西北地區變暖變濕的根本原因是全球變暖驅動水循環加劇形成的,水汽主要來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隨著北極變暖,來自北冰洋的水汽也在增加。在氣流作用下,三個地方的水汽集中到西北,降水自然增多。

  西北地區降水增多後,固然可以讓河流徑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但也會出現“旱澇並存並增”的情況。2018年以來,黃河上游連續經歷兩個豐水年,多個水電站防汛壓力增加,因而有可能造成水災。

  另一方面,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冰川也會持續退縮,近50年間祁連山冰川面積和冰儲量分別減少20.88%和20.26%。冰川退縮和積雪持續減少,也會讓西北地區的入湖流量慢慢減少。湖泊水位及面積在增加一定時間後,也會降低,從而影響人和生物用水,以及作物灌溉和植被所需。

  儘管西北在變暖變濕,也有利於生態的改善,但千萬年來形成的西北乾旱環境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改變,反而是全球變暖的大環境可能造成當地冰川的進一步融化。既影響當地的水資源,也有可能因冰川的縮小反過來影響中國和全球的氣候。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