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9日電/據媒體報道,9月24日,在國家醫保局等部門指導下,參與藥品帶量採購擴圍的25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上海開展聯合招采,產生了擬中選結果。本次聯盟採購共有77家企業參與,產生擬中選企業45家,擬中選產品60個。
與聯盟地區2018年最低採購價相比,擬中選價平均降幅59%;與“4+7”試點中選價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本輪採購拼殺激烈,有企業代表直呼刺激。
藥品集中招標採購的核心,無疑就是以量換價。在從試點擴圍到25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這次的招采會從價格到藥品質量標準,都體現出許多新特點。
首先,從價格層面來說,今年參與招采的藥品報價,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因大幅降價被認為鐵定中標的藥品,結果被曝意外出局。
去年“4+7”試點集中採購時,藥價降幅普遍在5成以上,但與去年最低採購價相比,擬中選價平均降幅59%;與“4+7”試點中選價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從數據來看,藥企屢屢發出“不相信”、“太慘了”的驚呼,也就不足為奇了。
畢竟,如今實行藥品集中採購機制的省份大幅擴圍,藥品一旦中標,就會有龐大的銷量作為保障。如此巨大的一塊蛋糕,沒有藥企不在乎。
其次,價格競爭之外,對藥品質量的競爭也逐漸升級。
質量優先,是藥品集中採購的一個原則,沒有達到這個基本要求,連進入招采現場的資質都不會有。過去藥品招采時,合法上市的仿制藥均可參與,但如今,只有通過療效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才具備參與藥品集中採購的資格。
還要看到,去年集中採購時,每個品種中標企業只有一家,企業中標後,可暫時鬆一口氣。但今年引入了“多家中標”新規,藥企中標仍不能高枕無憂,仍需在多家中標企業中展開質量競爭,藥企必須隨時保持警覺,確保價格不斷走低、質量不斷上升,方能處於不敗之地,持續贏得市場。
與早年前藥品招采現場的沉悶氣氛相比,如今的藥品招采現場可謂波濤汹湧,這是“藥品集中採購”鮎魚效應發威的結果。
有些人擔心企業無法適應,有此顧慮可以理解:藥品競價應保持理性和適度,價格與質量需同時兼顧,因利潤太低導致藥品斷供等風險,需通過其他配套機制來加以防範,使整個藥品集中採購模式更加科學、更可持續。
但市場有其自身規律,有強大的調節功能。當價格太低影響企業生存時,企業自會尋找解決辦法,譬如適度漲價、控制成本、提升質量。只要市場供應充足,價格就具有合理性,為他人給出的低價擔心,不如自身技術升級確保質優價低,以此獲取競爭力。
可以預見,藥品集中採購攪動的激烈競爭,必須會從招采現場走向生產一線,從而帶來藥企的洗牌。創新能力不足、成本控制不好、管理效率不高的企業,必然會被淘汰出局。而強者樂於競爭也善於競爭,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而其正外部性也會溢出到民生領域:藥企良性有序競爭,讓民眾用上低價藥、放心藥,受惠的還是廣大民眾。
來源:新京報 作者:秋實(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