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公派農民“留洋”,走出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
http://www.CRNTT.com   2019-10-08 08:15:37


  中評社北京10月8日電/到日本借鑒家庭農場發展經驗、赴法國了解生態循環農業、去荷蘭學習高效精准農業……據媒體報道,吉林省近三年已先後公派400多位農民“留洋”,學習世界各地先進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為發展現代農業蓄積力量。

  新京報發表時評人錢夙偉文章表示,公派留學不罕見,但公派的是農民,卻並不多見。雖然存在“地情”差異,但吉林派農民“留洋取經”的做法不乏針對性與可借鑒性。

  調查顯示,近年來,涉三農人員占比持續下降,且老齡化、兼業化、外來化嚴重,農業從業儲備人數嚴重不足,“誰來種地”已成為國家關心的重大問題。培養一大批“愛農業敢創業、懂技術會操作、善經營精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已迫在眉睫。

  在此情境下,以科技依托的產業扶貧乃至致富,無疑是農民群體的迫切需要。可從大面上看,儘管社會已走進了“互聯網+”時代,可對許多農民而言,傳統的務農方式依然沒有改變,於是無論是生產還是銷售,都難以駕馭,因此制約了創新和發展。

  通過公派農民“留洋”等方式,幫助他們“變身”,也是著眼於通過技能與知識扶貧助農,培養更多新型農民,讓他們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人力素養之需。

  文章認為,本質上,提高農民的農業技術水平,除了自身的努力,還需要有頂層的制度設計,還有全社會的關心和幫助。像吉林省這樣借由公派“留洋”等手段,致力於把農民培養成為新型農民,就是種挺不錯的思路。

  讓新型農民一改“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形象,讓“科技興農”改變傳統的務農方式,也需要想方設法為農民們“充電”。

  如今的農村,是網絡時代的農村,讓更多的農民成為新型農民,讓先進的科技手段、形式、方法,融入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為他們所用,為他們造福,應是扶貧乃至對所有農民幫助和扶持的根本之計。通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公派留洋”模式,顯然是指向這一方向的努力,對此我們也不妨積極地“觀其後效”。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