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新在哪裡?
http://www.CRNTT.com   2019-10-23 08:47:17


 
  陳耀:區域經濟格局應將政府規劃引導與區域適度競爭相結合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央陸續召開了一系列有關區域經濟戰略布局的會議,並且出台了多份相關文件。透過這些文件和會議內容,新時代國家區域政策思路、政策目標導向和實施機制措施日趨清晰明確,這反映了國家對區域經濟的政策調控日益成熟。

  從區域經濟政策的兩大目標——均衡與效率來看,新時代中央關於區域經濟的戰略更加強調效率,更加強調優化資源的空間配置,突出發揮優勢地區的優勢作用,特別是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承載能力,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通過發達地區帶動落後地區,城市帶動鄉村,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進而帶動區域發展,這樣一整套新模式新機制,促進全國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目前,我國的區域戰略基本形成了一種“三群兩帶”的格局,“三群”即京津冀協同、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兩帶”是長江經濟帶和黃河生態帶。其中,黃河不是經濟帶,不像長江有水運功能、港口碼頭、沿江產業布局,它主要發揮水資源和生態功能。

  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格局,實際上就是明確要繼續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引領、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這也是未來我國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態。

  當前的區域經濟政策可以概括為“抓兩頭”。一頭抓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經濟和人口的承載,要突出這些大城市群的承載能力,另一頭抓確保“底線地區”的安全保障,尤其是要保障那些承擔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邊疆安全的地區。只要抓好“兩頭”,設計好“抓兩頭”的機制,我國區域空間結構必將更加優化和協調。

  推進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格局還應該突出兩種形式的區域分工。一是城市群的圈層分工。城市群內部包括中心城市、中心地區、中心城市以外的周邊、外圍地區。整個城市群的布局,應該區分中心城市、中心地區和周邊、外圍地區承載的功能,按照圈層功能和經濟技術梯度形成合理的分工體系和符合經濟技術發展規律的結構體系,這樣才能使各自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二是傳統的類型分工。傳統上,可以將區域分為資源型區域與加工型區域兩個類型,曾經也是按照這種形式推進分工協作和區際貿易。以前資源型區域與加工型區域之間也存在著利益衝突問題,如資源型地區存在的利益雙重流失問題(平價調出資源、市場價格買進制成品)。怎麼對資源型地區,糧食主產區,重要生態功能涵養區進行利益補償等都是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布局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這兩種形式的分工能否最終形成,關鍵是要解決好區域利益關係的協調和共享,建立能夠形成區域優勢互補,分工格局合理的利益關係協調共享機制。

  此外,區域優勢互補分工格局的形成,還要把政府規劃引導與區域之間的適度競爭有機地結合起來,不能排斥區域競爭的作用。觀察發現,區域的適度競爭對經濟發展是有益的。例如,國內某個區域內存在兩個“龍頭”城市,它們之間的競爭非常明顯。雖然偶爾會出現一些負面情況,但總體來看,競爭確實促進了兩地經濟不斷朝前發展。這與它們適度的競爭,既競爭又合作,由此帶來的發展活力和動力密不可分。現在問題的關鍵是把握好競爭的“度”和界限。

  政府的規劃引導有利於避免各地重複建設。比如,現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基礎設施連通對接過程中要加強統籌布局,因為這類項目往往投資巨大,各自為政容易造成資源浪費或已有優勢得不到充分利用。如何避免這種現象,如何處理這裡的界限或關係都亟待深入研究。

  來源:經濟參考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