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表一:美國對中國大陸貿易制裁清單 |
|
表二:中國大陸反制美國貿易制裁清單 |
中評社╱題:美中科技冷戰下兩岸產業合作前景 作者:高長(台灣),台灣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榮譽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兼職教授、台北企業經理協進會理事長
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的目的,是試圖透過貿易制裁,逼使跨國企業撤出大陸,阻斷中國從跨國企業獲取先進科技之路徑,從而進一步牽制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打亂中國的製造業升級夢,以維持美國在科技領域話語權的戰略優勢。有鑑於美國對中國掀起貿易戰,終極目的在於遏制中國科技進步和經濟崛起。因此,一般認為,目前兩國的貿易紛爭即使可以達成協議,兩國科技主導權之爭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結束。
美中貿易爭端延宕,對於已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中的台灣與大陸產業,不確定性帶來的衝擊勢必較大。兩岸企業各有擅長,具有高度互補性,宜從“共創價值”角度思考,一方面轉換心態,破除兩岸企業合作障礙;更重要的是在經濟創新、產業轉型升級、企業互利共生上,探討找出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形塑兩岸合作新模式。
序
特朗普競選總統大位期間,對於中國的政策,曾提出將對來自中國的貨品加徵45%的進口關稅,以減少鉅額貿易逆差;並誓言要把中國列為貨幣操縱國等。不過,特朗普執政後,這些敵視中國的政見並沒有立即付諸行動,反而是與中國展開對話,特別是習近平與特朗普互訪;雙方代表還舉行了首輪“中美全面經濟對話”。
衹是好景不長,2017年11月底,就在特朗普訪問中國結束後返國不久,美國開始對中國展開經貿對抗行動。先後宣佈對進口自中國的普通合金鋁板進行反傾銷與反補貼的雙重調查;推遲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指責中國體制與政策扭曲市場,以及暫停中美全面經濟對話(CED)。
2018年4月初,美國依據“301調查”報告,公布對中國貿易制裁商品清單初擬方案,並指控中國存在強迫美國企業技術轉讓;竊取美國知識產權;惡意併購美國高科技企業,不正當獲取美企先進技術;歧視性的許可註冊限制,偏袒國內本土企業,嚴重傷害美國的商業利益。特朗普政府據此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
一、美中貿易摩擦不斷升級
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制裁,第一份商品清單在2018年7月6日正式生效實施,涵蓋818項產品,等值約340億美元,加徵25%進口關稅;該項制裁行動也正式宣告,美中貿易戰正式開打。
美中雙方代表團自2018年5月開始展開正式的貿易談判,迄今為止已舉辦過十多個回合。然而,雙邊正式對話似乎無助於改善貿易摩擦,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制裁一波接一波,迄目前幾乎已涵蓋全部的商品,且加徵的關稅稅率也持續加碼。
(附表一:美國對中國大陸貿易制裁清單)
針對特朗普的貿易制裁行動,中國政府不甘示弱,幾乎在美國公布對中國制裁方案的同一時間,提出對等的反制方案,且生效實施的時間也幾乎相同。
(附表二:中國大陸反制美國貿易制裁清單)
美國對中國實施301制裁的理由,官方的說法是,首先,中國強制技術轉讓,損害美國企業的商業利益;其次是未兌現加入WTO時所作承諾;第三是指控中國採取國家資本主義,破壞國際貿易的正常運作,抨擊中國政府補貼國有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造成不正當競爭;第四是侵犯及不正當取得知識產權,譬如仿冒商品、透過網路竊取數據等事件層出不窮。
其實,骨子裡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的目的,是試圖透過貿易制裁,逼使跨國企業撤出大陸,阻斷中國從跨國企業獲取先進科技之路徑,從而進一步牽制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打亂中國的製造業升級夢,以維持美國在科技領域話語權的戰略優勢。
二、美國非關稅手段制裁中國 科技戰開打
為了遂行遏制中國經濟崛起的目的,除了貿易制裁,美國另積極爭取歐盟、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支持圍堵中國政策。此外,更推出“毒丸條款”,也就是在美加墨自貿協定中(第32.10條)訂定,任何締約成員國與非市場經濟國家達成自貿協定,其他成員國可以在6個月後退出協定,雖未指明非市場經濟國家是哪一個,但大家心知肚明,其目的在於孤立大陸。
尤其關鍵的殺手鐧是,美國多管齊下阻止/遏制中國從美國獲取高新技術,譬如運用出口管制等手段,阻止美國企業向中國輸出技術,過去一年多來,最具代表性案例莫過於針對中興通訊、華為兩家公司的禁售令和禁購令。
其次是透過新立法加強對外國投資的審查,限制中資企業投資美國。
第三是呼籲美國國內企業和國際盟友停止與中國高科技公司,特別是華為等企業開展業務,圍堵華為進入未來5G網絡。
第四是運用司法起訴打擊中國個人、企業或機構,其法律依據主要有反托拉斯法、反海外賄賂法、反洗錢法、經濟間諜法-保護營業機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