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糧食生產能否保持後勁?
http://www.CRNTT.com   2019-11-20 08:19:34


 
  ——處理好生產與生態的關係,讓糧食豐收更可持續。擺脫資源緊箍咒,全國普及秸秆還田、地力培肥土壤改良等綜合配套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等綠色技術,為土地持續“減肥”“節藥”、補充“營養”。到2030年,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將提高到0.6以上,農業源氮、磷污染物排放強度和負荷將分別削減30%和40%以上。廣袤田疇不斷積蓄糧食可持續發展新能力。

  ——銜接好供與需的關係,更好滿足消費升級。大米要吃綠色品牌,做面包要用優質高筋粉……通過統籌糧食生產、儲備、流通三個能力建設,強化全產業鏈,優化供給體系,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糧食供需動態平衡。

  一片片田野種出放心糧。“現在客戶掃下二維碼,就能看到從種到收再到加工的全過程,質量放心,自然願意多掏錢。”黑龍江省延壽縣信合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姚宏亮說。在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不斷完善,3.7萬家龍頭企業帶動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實現“好質量看得見”。

  一家家工廠帶動質量興糧。在山東西王集團,從玉米澱粉、食用葡萄糖到結晶果糖、玉米油,一顆玉米變身一系列高附加值健康產品,廣受消費者歡迎。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到2020年,全國糧食優質品率將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將達到88%。

  李國祥說,糧食生產發力供給側,加快從“高產”向“優質、高產”並重轉變,著力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築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確保產得出、供得上

  連年高位運行,未來糧食生產還有後勁嗎?

  “糧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要確保任何時候都能產得出、供得上。”葉興慶認為。

  確保產能安全,我國謀篇布局,持續發力。

  ——藏糧於地,牢牢守住耕地紅線。

  “把高標準農田建設好,實現‘一季千斤,兩季噸糧’,就可以基本上保障糧食收成,這是我們的看家底數。”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說。到2022年,我國將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目前已建成6.4億畝,糧食畝產提高約100公斤。同時,我國劃定了10.58億畝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兩區”建成後,可保障我國95%的口糧、90%的穀物消費量。

  ——藏糧於技,提升糧食生產能力。

  第三代雜交水稻日前首次公開測產,1046.3公斤的畝產充分展示了我國糧食生產巨大的增產潛能。該項目負責人李新奇介紹,我國目前水稻平均畝產500公斤左右,普通農民種植第三代雜交水稻畝產可達800公斤。

  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研究員王秀東介紹,隨著我國由世界農業科技大國向強國大步邁進,土地產出率還有提升空間,據測算,通過提高農業技術到戶率,糧食單產還可提高10%以上。

  ——調動積極性,不讓抓糧種糧者吃虧。

  中央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斷加力:抓糧抓重點,取消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地方配套,每年為主產區減輕負擔近300億元,建立產糧大縣、產油大縣、制種大縣等綜合獎勵政策體系,不讓重農抓糧吃虧。穩糧穩農民,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建立玉米、大豆“市場化收購+生產者補貼”機制,今年安排180億元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有力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王秀東認為,下一步要加力實施導向鮮明的政策舉措,加強精准施策,更好激發抓糧種糧的積極性。

  “有了數量充足的高質量耕地,有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有了積極性高的種糧抓糧隊伍,大國糧倉一定會根基穩固,我們的飯碗就能端得牢牢的。”李國祥說。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顧仲陽 鬱靜嫻 葛孟超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