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白色警鐘敲響,中國有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
http://www.CRNTT.com   2019-12-23 10:15:00


西藏當雄縣格達鄉廓瓊崗日冰川一景。(圖源:新華社)
 
  “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使全球氣溫升高是冰川消融的主要原因。”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副研究員楊威說。氣溫升高導致冰面消融加劇和積累量減少,同時引起冰溫升高,冰裂隙增加,冰川破碎化加重,消融面增大等。冰川退縮也導致其“分解”,比如,喀喇昆侖山的音蘇蓋提冰川,到2010年已經分解成5條冰川。這也是在第二次冰川編目中,雖然冰川總體面積減少,冰川條數反而增多的原因。在冰川區降水的形式一般為固態,即降雪,但隨著氣溫升高,在低海拔地區,冰川區降水中的降雨比例有所增加。降雨釋放的潛熱,也加速了冰川消融。

  除此之外,黑碳氣溶膠等工業污染沉降在冰川表面,造成冰川反照率降低,更容易吸收太陽輻射,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冰川消融。而冰川的消融會使黑碳在冰川表面富集,吸收更多熱量。

  2.冰川消失後西北乾旱區水危機嚴峻

  “冰川面積縮小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冰量的變化反映了冰川水資源的損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資源研究院研究員陳仁升說。冰川是一座“固體水庫”,對河川徑流起著重要的補充和調節作用。中國的冰凍圈是中國及周邊國家重要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更是“一帶一路”乾旱內陸河流域的水塔,滋養著流域中的眾多人口。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冰凍圈快速變化對中國特別是西部地區的水文過程與水資源具有較大的影響。

  陳仁升表示,過去幾十年來,冰凍圈的快速變化導致流域徑流的改變,冰川融水量“先增後減”的拐點已經或即將出現。到20世紀末,中國冰川融水將明顯減少,其中祁連山區減少80%以上,青藏高原東部和南部地區約減少50%~90%,天山地區約減少30%~50%。

  從單條冰川看,我國多數小型冰川的融水徑流量很可能已經出現了拐點,如祁連山寧纏河3號冰川。而面積相對較大的冰川很可能在最近出現徑流峰值,如祁連山七一冰川。

  在流域尺度上看,冰川覆蓋率低、以小冰川為主的流域,冰川融水“先增後減”的拐點已經出現,如受東亞季風影響較大的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西風帶天山北坡的瑪納斯河和呼圖壁河流域以及青藏高原的怒江源、黃河源和瀾滄江源。部分流域在未來10~20年會出現冰川融水拐點,如天山南坡的庫車河和木扎特河、祁連山黑河和疏勒河以及青藏高原的長江源等。具有大型冰川的流域,冰川融水拐點出現較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