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毅夫(來源: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12月24日電(作者 汪毅夫)蔡元培《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概要·序》謂:“我們從前有一種專研國學的機關,就是書院。……清季,輸入歐洲新教育制度,競設學校,全國的書院,幾乎沒有不改為學校的;於是,教授的機關增加,而研究的機關就沒有了”。針對此種情況,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有蔡元培、沈兼士、李大釗、胡適、錢玄同、魯迅、周作人、劉半農等著名學人為委員)、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內有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號稱四大導師)先後應運而生。
1926年9月,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成立(有北大學人沈兼士、林語堂、魯迅、顧頡剛、張星烺、容肇祖等多人南下加盟)。同年10月,蔡元培在《十五年來我國大學教育之進步》 一文裡高興地說:“最近兩年來,清華大學已設立(國學)研究院,而廈門大學也有國學研究院的組織,這尤是大學教育進步的明證”。實際上,1926年9月,廈門大學創辦人、校主,同時也是集美學校創辦人、校主的陳嘉庚,在創辦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同時,還創辦了集美學校國學專門部(簡稱集美國專)。當年,集美國專招生44人,修業年限為4年。1927年9月,集美國專移並廈門大學文科,稱廈門大學集美國專。1931年,原集美國專首屆學生44人中有37人從廈門大學集美國專畢業。著名學者、曾任福建協和大學教授的董作賓先生曾在《廈門大學集美國專學生會季刊》第一期(1927)發表《續閩俗瑣聞》。
(作者汪毅夫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集美大學校董會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