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糧食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圖為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農民在晾曬收獲的玉米)。新華社發 |
中評社香港2月13日電/中國和印度尼西亞都將農村綜合發展政策作為其整體減貧計劃,然而他們卻取得了截然不同的結果。盡管印尼在過去10年經歷了穩健的經濟增長,年增長率為4.9%至5.3%,但是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報告指出,印尼仍有1940萬人尚未解決糧食問題,更多的人每天忍饑挨餓。
香港《南華早報》2月11日載文《要養活一個饑餓的國家,印尼可以效仿中國的藍圖》,文章說,中國的人口從1960年的6.5億增加到目前的約14億,中國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充分利用中國的耕地,通過新技術、制度變革和市場結構調整擴大農業生產,從而滿足了巨大的糧食需求。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潛力,印尼需要像中國那樣做出有力的、影響深遠的政策變革,包括制度轉型、結構性政策調整和技術進步。學者黃季焜和斯坦福大學教授羅斯高在他們合著的文章《中國40年的農業發展和改革》中指出,中國從1979年到1984年的制度改革——即去集體化和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帶來了農業的繁榮發展。除了制度改革外,兩位作者還把技術進步視為為中國農業生產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到2010年,中國95%的糧食需求實現了自給自足。此外,中國1979年的經濟改革把基本的生產單位從集體變成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勞作的獨立家庭單位,這激發了個人的勞動熱情,帶來了更高的產量。
在中國,農業機械化也一直是提高生產率的關鍵因素。截至2016年,中國65%的農作物實現了機械化而非手工種植。引進新的灌溉技術也發揮了重大作用,目前中國約40%的灌溉土地生產了75%的糧食供應。
鑒於印尼大部分是旱田,印尼可以學習中國的灌溉方法,從而在短期內提高農業產量。長遠來看,印尼可以通過引進中國農業機械和技術進步來解決食品短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