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警惕全球疫情升級帶來的外部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20-03-24 09:22:19


 
  各國應對能力差異大 經濟政策普遍加碼

  文章指出,從目前公布的情況來看,各國應對疫情的能力差異較大。尤其是部分國家囿於民意的抵抗以及不能承受經濟停滯帶來的損失,無法下達停工抗疫的行政管制命令,只能實行宵禁、禁止集會等較為緩和的抗疫手段,工業生產仍需正常進行。境外目前只有意大利、比利時開始封鎖部分區域的城市,防止病毒的大面積傳播。同時,醫療資源的短缺不利於疫情的確認工作。包括美國在內各國的檢測試劑盒短缺已經給確診病例帶來困難。在經濟政策應對上,各國普遍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應對疫情,在經濟的需求端發力。通過擴大政府赤字,增加政府購買支出維護經濟穩定。從疫情相對嚴重的地區來看,日本分兩批動用7700億日元的儲備資金應對中小企業資金不足以及提供緊急貸款與擔保額度;韓國議會通過價值11.7萬億韓元的追加預算,升級防疫體系、盤活地方經濟、填補稅收缺口;意大利推出了共250億歐元的措施來穩定經濟,包括為收入下降25%的公司提供稅收抵免以及為醫療服務提供額外資金。美聯儲緊急降息至零,推出7000億美元大規模量化寬鬆政策,釋放全球衰退信號。澳大利亞央行下調利率0.25%至0.5%,實際利率為負,並啟動88億元的逆回購,為市場注入流動性。通過各國普遍的擴大赤字的財政政策與降息的貨幣政策可以看出疫情帶給全球經濟深度影響,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上升。但從管控和政策的力度來看,當前各國對疫情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尤其在控制人口流動、避免人口集會以及廣泛調動社會資源,增強配套醫療基礎設施等方面相對較差。政策加碼有助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和個人的流動性壓力,但對醫療條件的整體改善做的不夠到位。從中國的抗疫經驗來看,世界疫情未來擴張的風險仍相對較高,疫苗的研發進程成為關鍵變量。

  外部環境高度不確定 內部供需兩側齊發力

  文章稱,IMF於2月末下調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至5.6%,全球經濟增長不及2019年2.9%的水平。但以目前疫情的發展狀況來看,中國要實現全年5.6%GDP增速會有難度,外貿貢獻有可能由正變負,全球經濟已進入衰退。全球經濟不景氣帶來的需求端直接影響較大,供應鏈方面間接影響逐漸開始浮現。外部環境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中國應當供給和需求兩手抓。在需求方面,外需在短期內的疲弱已成定勢,疫情後有回調的可能。但受疫情發展形勢的不確定性,以及疫情過後的協調成本以及簽訂合同時滯的影響,外部風險相對較大,因此需要在內需方向上加大力度。在供給方面,需要著力補足中國在供應鏈上的短板。在短期內可以降低對外部的依賴。在長期也有助於促進中國繼續鞏固中國完整產業鏈的地位,完成產業的轉型升級。

  在消費領域,一方面,可以大力推動新的消費模式,例如推行無人零售、無人超市、無接觸配送等新零售的模式,增加對消費的修復;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針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的年齡層,探索建立限時限量的專項消費券。之前澳門與杭州在相關領域有過初步的探索。具體實施來說,可以針對老少邊窮地區、困難家庭、下崗員工發放滿足生活必須的消費券。修復消費進程的同時可以助力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滅貧困人口的國家發展戰略。

  在投資領域,政府需要盡快解決工業企業的全產業鏈復工問題。目前產業鏈復工率大概在90%左右的水平,中小企業的復工水平較為落後。工業生產要達到正常水平需要全產業鏈復工,避免出現原材料供給與產成品需求錯配的現象。當前的工業企業生產部分出現復工率高,開工率低的現象。上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94.5%,但人員到崗率、複產率僅有60%左右的水平。外貿企業存在對外需求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進一步完善國內產業鏈,解決一部分內需。在基建投資領域,發揮好“新基建”穩增長的重要作用,用政府投資帶動民間投資。在“新基建”推行的過程中,需要密切注意基建的投向,兼顧平衡好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係,統籌基建增長和城市治理之間的互動,例如在推行新能源汽車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城市的交通容量;在解決公共衛生服務的同時,兼顧解決醫療資源的分配。避免大面積的刺激政策帶來經濟結構性的失調,留下“滯脹”的後遺症。

  在供給側,國有企業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來緩解地方政府的支出壓力,通過進一步落實市場化改革增加國有企業的運營效率。針對中小企業,政府應把責任壓實,摸排工作落實到轄區內每一個具體行業,了解每一行業存在的共性問題與特性問題,根據各行各業的具體情況針對施策解決。同時通過落實減稅降費進一步增加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活力。探索在一定時期內減免住房公積金、補貼一定時期內的租賃稅等政策,確保措施能落實到具體的企業。

  在金融領域,貨幣政策方面堅持總量政策與結構政策相結合,以結構性政策為主,兼顧與財政政策相配合,精准發力。重點關注對疫情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和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旅遊、餐飲、交通運輸企業,摸排這些企業在生產經營上的資金壓力狀況,以結構性工具緩解流動性方面的問題。在下達金融機構考核任務時需兼顧數量指標與結構指標。除貨幣政策外,金融領域的開放或可成為中國應對疫情衝擊的一大手段。目前中國十年期國債的到期收益率與美國十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相比高170bp以上,人民幣資產在國際上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當前資金在世界範圍內尋找避險資產,美國國內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降低了美元資產的吸引力。中國可以合理利用外資增加國內的資金存量,助力疫情後經濟的恢復。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