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世界經濟形勢變化的對策與建議
文章表示,當前中國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從“殲滅戰”轉向“持久戰”,不可低估無症狀感染的潛在危險,輸入性防控有可能持續相當長時間;二是從戰“疫”轉向復工復產,促進經濟增長。未來宏觀政策的核心應放在穩定就業和全面支持中小企業;三是經濟、社會體制應該更加柔性化、彈性化,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後應關注各種社會問題、心理問題和公共管理問題等;四是增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進一步增進相互信任,開展公共衛生和醫療信息資源共享等合作,同時積極推進新形勢下的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
面對世界經濟衰退風險加劇的局面,首先需要明確,倘若全球經濟果真陷入衰退,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目前,中國經濟需要高度關注兩個問題:一是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情況下如何穩外貿、穩外資?二是如何下大力氣穩定就業?
中國的產業結構是以電子、汽車、機械等產業為主。這些產業也是產業鏈中最易斷裂的領域,疫情持續時間越久,對我國產業發展越不利。一旦疫情持續時間過長,產業鏈出現中斷,未來必將開啟全球產業鏈的重構。在跨國公司重構產業鏈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資源配置效率問題,還要考量東道國的營商環境、大國關係、地緣政治風險等。在當前嚴峻複雜的世界政治經濟形勢下,雖然中國具有完整的產業結構,但是一旦出現部分產業鏈“脫鈎”,也勢必會加大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直接影響就業、外貿和進出口。鑒於上述可能出現的複雜情況,建議近期應採取六個方面的措施穩定經濟社會發展:
第一,加大電子、汽車等外向型產業恢復生產的力度。探索如何在抗“疫”過程中確保物流、人流等不中斷、促進外向型企業持續生產,是下一步我們面臨的緊迫課題。有必要通過進一步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比如中日韓自貿區協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以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與加工製造能力,確保中國在區域產業鏈中的地位。
第二,大力幫助扶持對穩定就業具有重要作用的中小民營企業,努力做到防疫與生產兩不誤。在人類共同的災害面前,世界各國應在發揮自身制度優勢的過程中相互借鑒經驗,中國應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給受到疫情影響嚴重的群體、小微企業等精准發放財政“補貼”等。
第三,拉動消費應成為今後中國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投資的重心不再是提高經濟增長速度,而是促進消費。“新基建”的核心應該是超大城市群的建設,其不僅涉及到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應包括農民工安置、進城落戶等相關制度的調整、改革,通過加快城市化進程擴大內需。
第四,通過與世界各國增進在疫情通報、信息交流、全球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合作,開展全球宏觀經濟協調,盡力降低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傷害。大疫之下,全球經濟協調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已遠遠超出相互間的分歧,全球主要國家必須通力合作,共渡難關。
第五,不貿然採取措施“對衝”美國貨幣政策或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當前美國的“救市”行動既是在救自己,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挽救世界經濟,有利於世界各國的經濟穩定。對於某些學者提出主動拋售美國國債打擊美國經濟的作法,不僅有違常識,更是反全球化的行為。大疫之後面對全球貨幣體系的混亂,區域化貨幣金融合作將重新開啟。這對中國是個重大機遇,因而加強與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合作非常重要。
第六,堅決落實去年7月中央政府進一步擴大金融業開放的政策,通過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吸納新的全球化力量,同時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步伐。金融業的開放發展與製造業有重大區別,金融對制度環境的依賴性更高,對產權保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水平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所以金融業進一步開放不單是為了吸引外資,穩定外資,而且對中國今後的現代化發展同樣有利。無論是金融開放還是產業鏈重構,都需要中國在制度現代化建設方面加倍努力。未來的中國需要一個更加開放、和諧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