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9日電/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口罩等防疫物資需求迅速升溫,出口認證市場受捧,但也要警惕隨之而起的亂象。據報道,自4月1日起,出口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呼吸機、紅外體溫計的企業向海關報關時,須提供書面或電子聲明,承諾出口產品已取得我國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書,符合進口國(地區)的質量標準要求。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擴散,部分國家或地區出現防疫醫療物資嚴重緊缺局面。為彌補國外疫情防控物資缺口,中國企業正開始內銷轉出口。據統計,截至目前,已有包括首航高科、瀚宇藥業、三鑫醫療、均勝電子等逾10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相關防疫產品獲得美國FDA認證、歐盟CE認證,具備進入歐美市場的准入條件。與此同時,更多上市公司出海計劃推出急如星火。
然而,防疫醫療物資出口看似很美,操作起來卻受到諸多掣肘。在資質認證、技術標準、市場行為、交通物流等方面,各種防疫物資出口所存在的潛在風險,都或多或少影響了生產企業的經濟效益。
一直以來,出口許可證是國內企業“出海”的“敲門磚”。為搶食國外市場,不少企業紛紛申請相關資質認證,帶高了相關收費價格、延長了認證期限。如今,醫用口罩歐盟CE認證(國外發證)報價多超過2萬元,個別報價高達7萬元;部分FDA認證費用也在4萬元左右,甚至有檢測機構給出超20萬元的報價。而認證周期也被拉長。對此,一些資質認證機構也想從中分杯羹。儘管國內相關認證機構很多,但卻有權限與適用種類差異。換句話說,並非所有符合條件的中介機構都有跨界從事資格認證的能力,甚至有中介機構借機推行“加速”服務。這些舉動看似對企業很“貼心”,卻為他們挖了一個坑,致使一些急切出海企業被帶入歧途,承擔不必要的違規後果。為此,相關職能部門近期加強了醫療物資的資質認證、出口質量管控。
如果說資質認證是防疫物資出海的“軟件”,那麼技術標準便是其“硬件”。在疫情防控特殊背景下,各國雖放鬆防疫物資資質認證管控,但並未放鬆技術標準要求。由於各國在防疫醫療產品上所堅持的標準不同,企業要靈活把握目標國的相關技術標準差異,如對符合歐盟、美國醫用防護口罩標準的產品,可以不再按中國醫用防護口罩標準要求。也要強調的是,即使目標國採用生產國標準,但出口方也要把握好標準與產品對應性,避免因標準與產品差異而影響相關評價風險。
此外,一些不法企業的惡意壓價、以次充好等不當市場行為,也影響了整個醫療防護產品出口秩序。相較於生產醫療防護產品的老牌企業,一些企業為追求經營效益“半路出家”,甚至有些沒有資質的企業為分杯羹,拿著三無產品到處忽悠。近期,相關企業產品出口“翻船”的消息屢屢傳出。
也不容忽視,隨著疫情在世界蔓延,各國為防控疫情加強邊境管控措施,致使海外物流阻礙進一步增加。全球範圍內的航班縮減便是其直接後果。而航班大量縮減、小包停運、運費上漲,致使一些想通過疫情防控風口賺一波“快錢”的賣家,為“貨發不出去”發愁。特別是在疫情嚴重國家,“截胡”他國或者地方政府征用防疫物資劇情頻發,讓海外客戶在進貨上猶豫不決。雖說不同渠道傳遞出詢盤熱,但落實到訂單數量上並不多。
防疫醫療產品出海千帆競發,但相關企業也要科學理性,從而避免觸碰暗礁翻船。相應的,職能部門要在保證產品質量、規範出口秩序等方面高舉重放;企業也要熟悉相關領域規則,在特定領域內對法律和規則敬畏,戴著腳鐐舞蹈,從而在風險最小化基礎上追求收益和機會最大化。
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謝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