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對切爾諾貝利的報道就是它們構建世界圖景的另一種典型敘事框架。傳播學框架理論指出,採用不同的敘事框架,對同一個客觀現實,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敘事框架定義了問題,分析了原因,做了道德判斷,提出了解決對策。同一杯水,你既可以說它的66%是空的,也可以說它的34%是滿的,二者說的都是客觀事實,但敘事框架引導的效果完全相反。傳播學者阿爾祖哈彥研究發現,美國主流媒體在報道外國時,就存在兩套敘事框架,用正面的方式報道一個與美國的政治、經濟、人權和文化意識形態以及利益一致的國家,用負面的方式報道一個各方面與美國不一致的國家。
其次,西方學界對敘事框架研究已久,媒體從業人員經驗成熟,理論儲備豐厚。早到亞里士多德提出三幕式戲劇結構,近到俄國學者普羅普從100個民間故事中挖掘出7種人物和31種故事模式,法國學者樸爾蒂拉從1000部戲劇和200部小說中總結出世界36種劇情,自二戰以來,西方傳媒業界更是有了長足實踐和儲備。最為人們熟知的敘事框架是好萊塢戲劇敘事法。經典的好萊塢敘事使用個人主義假定,營造出行為是個體人物偶然性行為的結果,通過密集製造懸念和衝突,融入知識性和娛樂性,通過豐富的鏡頭語言製造視覺奇觀,吸引觀眾沉浸其中。由於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的巨大影響,這一模式廣泛影響了紀錄片和電視新聞的敘事模式。
最後,西媒製造和使用多重敘事框架的機制非常成熟。英國學者霍爾和美國學者喬姆斯基詳細闡釋了西方媒體在大型媒體、廣告、新聞獲取渠道、新聞批評和主流意識形態的五層過濾機制下,如何通過大量的、看似具有個性特征的中立客觀的聲音,生成“普遍贊同”的“一致輿論”。
有鑒於此,普通民眾需要增強批判的媒介素養,不再不加甄別地受限於西媒的敘事框架,使用別人的眼睛看自己和看他人。只有那樣,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世界圖景才會更加清晰明白、豁然開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