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實現發展需求與金融供給的精准匹配
http://www.CRNTT.com   2020-04-11 14:21:06


  中評社北京4月11日電/据《經濟參考報》报道,改革道路雖然曲折,但一旦找准發展路徑,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一定會“行則將至”。未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要多方面不斷深入,在支持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有效增強金融韌性,抵禦外部衝擊。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是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自2019年2月中央正式提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以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在外部不確定性增強、國內經濟形勢存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金融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給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帶來一定的制約。通過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金融供給結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與金融供給的精准匹配具有重大意義。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道阻且長”

  當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較為平穩,從總量上看相對充沛,2018年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達7.7%,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當。但從結構上來看,存在效率不高、結構失衡、與經濟轉型匹配度不高的問題,難以有效支持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第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不高”。一是社會融資規模常年高於名義GDP增速,一定程度上說明金融供給量處於相對充裕的狀態,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不高。高貨幣供給會導致杠杆率上升,雖然高杠杆過多年來支持了經濟增長,但隨著杠杆率的攀升、債務規模的擴大,經濟主體的利息負擔也呈加重態勢。二是我國金融機構“同質化”現象突出,大、中、小金融機構普遍追求業務的全面性與規模擴張,主業不突出,服務對象、產品和模式較為雷同。

  第二,金融資源“配置不平衡”。一是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不平衡。我國經濟發展過於依賴間接融資,直接融資發展一直滯後於經濟發展需要,且債券市場上企業債和公司債的占比偏低。二是金融資源主要集中於東部地區和城市地區,金融對於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支持較少。三是金融資源主要集中於基建、房地產和大型企業,對高科技創業、節能環保和小微企業支持相對不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