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抑制了消費,乃至讓旅遊等行業遭遇重創,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也應看到,潛在的消費或旅遊需求並未減少。清明節期間黃山和西湖出現“人擠人”便是例證。
我們不能否定刺激消費的探索,卻還需要警惕三點:一則急於求成。恨不得一夜之間即將因疫情影響的損失奪回來,這樣的急躁很可能造成好心辦壞事,畢竟“一口吃不成胖子”;二則不看清潛在的消費需求。一味地靠刺激來拉動消費,這就好像只顧拉群眾上台演戲,卻不搭好舞台,不有效吸引觀眾,畢竟民眾出於個人利益的考量,無心配合你們演戲;三則過度相信幹部職工的帶頭作用。認為他們會一呼百應,豈不知在消費問題上公眾自有自己的判斷,甚至反感於這種所謂的影響力。
刺激消費其本身就存在偏頗,加上有些地方在應對措施上又過分生硬,一廂情願,其結果自然不會達到預期。推行2.5天假休息,不妨作為一種推進休息模式的嘗試,最好別作為刺激消費的手段。我們不妨將視角轉向全民需求與全民消費,借鑒南京市那樣採取網上搖號派發消費券的方式,讓相關惠利從少數幹部職工身上,轉移到全民大眾,吸引他們廣泛參與,那才有動力,也才持久。
還有,應向服務、旅遊、餐飲等行業釋放寬鬆有用的鬆綁信息,採取實實在在的優惠措施,比如減免他們的房租、稅收、水電費等等,彌補前期的損失,降低他們的成本,從而讓他們相對輕鬆地恢復或擴大經營,並讓利於消費者,用市場調解吸引消費、刺激消費,這樣的經濟復甦才回更具有可持續性,也才是政府搭建服務平台、促進消費和經濟復甦的理智與高明之舉。
一言以蔽之,2.5天休息制度載不動“刺激旅遊消費”的大船,經濟復甦的巨輪還需要加足油料,更好地為其掃清前方障礙,一路護駕遠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