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大量厭氧細菌會在鯨落中滋生蔓延,它們進入鯨骨和其他組織,分解其中的脂類,并與海水中溶解的硫酸鹽結合產生硫化氫。化能自養細菌則將這些硫化氫作為能量的來源,利用水中溶解的氧將硫化氫氧化獲得能量,與化能自養細菌共生的生物也因此有了重要的能量補充。
最後,當有機物質被消耗殆盡,鯨骨的礦物遺骸又會以礁岩形式成為生物們的聚居地,比如,充滿生機的珊瑚礁。
“鯨落從形成到最後完全分解,可能需要幾百年時間。這期間不光可以改變鯨落所在地的環境和生物種群分布,甚至可以影響到新物種的演化。”趙牧秋表示。
此前,科學家們在鯨落的鯨骨中發現了幾種特殊的吃骨蟲,它們只寄生在鯨落的骨頭中,樣子類似於水紋形的熒光棒,它們產下成千上萬的幼蟲在海洋中漂浮,直到遇到另外的鯨落,然後重新開始這一過程。
趙牧秋表示,鯨落的出現不僅為深海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更重要的是將鯨在海水上方獲取的能量向下運輸,極大地促進了深海生物的繁衍和發展,“鯨骨以礦物基質的形式貯存豐富的脂類,這些營養成分靠細菌分解十分緩慢,一頭大型鯨可以維持上百種無脊椎動物生存長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一鯨落,萬物生,對於漆黑的深海而言,這是一份極其貴重的禮物。
目前發現的自然鯨落不超過50個
這一次我國科學家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的鯨落,約3米長,科學家們分析,這個鯨落為齒鯨的屍體,很有可能是鳥嘴鯨,目前在鯨尾上尚有組織殘餘,估計它死亡的時間并不算長,具有長期觀測價值。
那麼,是不是所有鯨死亡都會形成鯨落?答案是否定的。
并不是所有的海洋環境都能够形成自然鯨落,有科學家通過對美國加州蒙特利峽穀處鯨魚屍體的長期觀察發現,海水深度和相關的物理環境,對鯨落生態圈的形成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自1977年,美國海軍的潛水艇第一次在深海中發現了鯨的骨架,隨後直到1987年,美國科學家克雷格·史密斯才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發現鯨屍體形成的生物群落。直到現在,人類所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的數量,不超過50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