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讓補位的在綫經濟既“有為”也“有位”
http://www.CRNTT.com   2020-04-17 00:30:30


  中評社北京4月17日電/東方網評:讓補位的在綫經濟既“有為”也“有位”

  來源:東方網  作者:鄧海建

  疫情期間,傳統制造業、服務業受到較大衝擊,而在綫經濟、非接觸經濟展現出廣闊發展前景,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快速“補位”。厚植新經濟新業態萌發和成長的“肥沃土壤”,打造經濟發展新場景新動能,有助於化危為機,推動我國在綫新經濟煥發生機活力,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增量。

  時移世易,事異備變——機智的市場最是深諳這個邏輯。如同17年前的非典讓中國電商加速奔跑一樣,17年後的疫情再一次重新定義了“人貨場”在時空領域的裂變。在綫經濟、非接觸經濟等新業態層出不窮,傳統制造業、服務業早早接到了“催場通知”。吃貨們在雲端上下單、櫃姐們在直播裡複工、經銷商在五光十色的平台中“選擇困難”……數字和數據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今天,成為撬動經濟複蘇與逆襲的重要支點。

  在綫經濟的特色,大約就是“不見面”“綫連綫”“屏對屏”。它突出的價值和意義,在於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接觸,進而從疫情防控角度來說大大降低傳染風險,從宏觀經濟層面而言催生新業態、重塑創新鏈、重構產業鏈。比如4月13日上海市經信委發布的《促進在綫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中,“雲游覽”、“雲服務”、“雲上購物節”成為關鍵詞。這讓人聯想起日前,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印發《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明確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大力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形成產業鏈上下游和跨行業融合的數字化生態體系。

  “補位”的在綫經濟,遲早會站上產業的“C位”。對於民衆來說,在綫經濟的亮眼之處,在於數字化與智能化水平,效能提升了、體驗更棒了、成本更低了,美好生活的幸福感也就來了。哪怕微小如一台家門口、廠區內的人工智能美食機,如果有了大數據技術的加持,也會成為一個集智能供應鏈、智能終端、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美食新零售平台。無人值守、刷臉支付、瞬間加熱、社交場景……在綫經濟顛覆的不僅是傳統零售模式,更改變著人與機器之間的日常生態。這些年來,數字化經濟對我國經濟規模和GDP的拉動作用持續擴大, 2018年總量已經達到31.3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三分之一,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7.9%。可以預言的是,在互聯網+的風口,更多新動能的引擎還會強勁發力,百舸爭流在中國經濟的海洋之上。

  時下最要緊的,還有兩件事:讓“補位”的在綫經濟更“有為”——鼓勵創新、融合發展,機器更“懂你”;讓“補位”的在綫經濟更“有位”——優化資源、淨化營商,制度須“硬核”。一句話,既要讓豪情滿懷的在綫經濟抬頭望天,亦要讓前程遠大的在綫經濟低頭走路,惟有強本固基,才能蓄勢待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