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大華網路報:台灣與WHO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http://www.CRNTT.com   2020-04-18 09:58:55


馬英九執政那八年,台灣連年受邀出席WHA。图片来源:大华网路报
  中評社香港4月18日電/大華網路報今日評論說,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爭議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方面突顯了台灣在民進黨主政後連續三年無法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世衛大會(WHA)的困境,另方面則是因為我方與WHO之間齟齬擴大,使得在此次防杜新冠肺炎疫情有傲人成績的台灣與WHO之間的距離,反而越來越遠。

  從譚德塞在記者會點名痛批台灣掀波、民間發動募資在紐約時報刊登全版廣告訴求“台灣被世衛組織拒於門外”,到WHO發表13點聲明回應,以及我外交部強硬反擊,使得台灣參與WHO的議題再度成為國際焦點。有論者認為,此一發展對台灣重返WHA是有利的新契機,但也有專家憂心大肆張揚與情緒性對撞,會讓國際現實阻礙的氣氛再度醞釀;加上美中對新冠肺炎疫情與WHO在此次防疫表現論爭的角力,與川普宣佈美國停止資助世界衛生組織的決定,其影響所及,台灣恐將和過去3年一樣,等不到WHA邀請函,依舊不得其門而入。

  WHO發言人賈薩利維克(Tarik Jasarevic)對台人於紐約時報刊登廣告,大動作提出13點聲明,強調“世衛數十年以來,一直與台灣的衛生當局(Taiwanese health authorities)保持定期技術交流...”,並舉例台灣有衛生專家參加世衛2020年1月成立的交流系統,支持全球應對疾病工作,還有兩位專家參加WHO今年二月舉行的全球研究與創新論壇。這幾點聲明或許是事實,卻無法否認世衛與台灣的互動關係,在蔡英文主政後的確漸行漸遠。

  我外交部國際組織司司長陳龍錦,在回應世衛13點聲明時即指出,台灣自2017年開始就沒有受邀出席WHA,且過去數年間申請參與187場技術性會議,只參加了57場,被拒率達七成,世衛也未說明原因,看起來,“台灣參與WHO會議仍有很長的距離”。

  事實上,台灣這幾年無法出席世界衛生大會,原因很簡單,就在於兩岸關係惡化陷入僵局有以致之;陳龍錦也坦承“WHO迄今還是無法抗拒來自中國政府的壓力,完整接納台灣無礙參與,甚至在疫情報告中,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部分、當成疫區”。如果蔡英文就任總統後,能夠信守“兩岸維持現狀”的承諾,相信台灣不僅能繼續以觀察員身分參加WHA大會,更可以大方的在今年的會議上,宣揚此次新冠肺炎防疫的成功經驗,為促進全人類的衛生健康作出重大貢獻。
<nextpage>
  回顧國民黨、馬英九執政那八年,台灣連年受邀參與WHA,關鍵即在:九二共識政治基礎與兩岸關係和平穩定。2009年4月28日,當時的WHO秘書長陳馮富珍致函我衛生署長葉金川,邀請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及觀察員身份出席在日內瓦召開的第62屆世界衛生大會,我成為世衛大會第7個觀察員;在此之前,衛生署和民間組織歷經12年,年年到日內瓦叩關,中間歷經三任總統、五任衛生署長,才終於在2009年等到WHA的邀請函。

  當年,馬政府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讓兩岸重啟協商,“零意外”則強化了兩岸領導人互信,活路外交政策也促成兩岸在國際組織相互尊重,走向外交休兵,台灣參與國際的空間逐步擴大。據知情人士透露,當時中國大陸要求我方延續李扁時代的“中國台北”名稱,但馬英九堅持“中華台北”底線,雙方僵持不下;馬最後透過管道告知對岸“台灣人民不喜歡、也不會接受中國台北,如果大陸態度強硬,台灣寧願不出席WHA”,最後大陸讓步了,之後,台灣連8年都參與了WHA會議。

  而民進黨立委當時曾強烈質疑,“國共合作讓中國與世衛密簽諒解備忘錄(MOU),要求台灣必須使用Taiwan,China名稱”;實際上,卻是扁政府時代的2005年,WHO秘書處與大陸在未經台灣同意下秘密簽署,台灣對此當然不能接受,此一備忘錄也未成為馬政府時代出席WHA引用的準則。

  如今,在民進黨執政這幾年,因蔡英文堅拒九二共識,甚至污名九二共識,更抹紅“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導致兩岸關係急轉直下,連帶影響台灣在國際間寸步難行,猶如自棄出席WHA的門票。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延燒的當下,又與WHO領導階層對槓,台灣與WHO逐漸走向兩條毫無交集的平行線,距離更加遙遠,這難道是一個成熟、理智、務實的執政當局所應為?

  猶記得2016年5月蔡英文甫上台不久,台灣收到的邀請函首度出現“聯合國2758號決議、WHA第25.1號決議”,以及上述文件中之“一中原則”,但蔡政府仍然決定派衛生署長林奏延代表出席,且林在演講中全程未提“台灣”二字,而馬政府時期參加WHA大會的葉金川、楊志良等,則多以“台灣”自稱,兩相比較,口口聲聲“愛台灣”的民進黨政府,真的更能夠捍衛台灣的主權與尊嚴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