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1日電/據《北京晚報》報道,悠遠的十二下編鐘聲破空傳來,如同歷史深邃的回響。通過5G網絡,這段來自湖北省博物館的聲音同步傳到了位於上海的演出現場。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站在舞台中央,環繞著他的不僅有六面巨鑼,還有多扇屏幕。日前,借助網絡的連接,位於上海、武漢、紐約三地的音樂家跨越時空,共同奏響了譚盾的新作《武漢十二鑼》。
譚盾將這部作品描述為“聲音的紀念碑”,他把這段時間以來有關人生萬物的思考盡賦其中。在《武漢十二鑼》的幕後紀錄片中,譚盾透露,最初有創作的想法,是在不久前去往比利時的飛機上。那時,國內的疫情非常嚴重,他在報紙上讀到報道後,心中非常不安。
譚盾對湖北有一種特殊的情結。1997年香港回歸時,他曾創作了《交響曲1997:天·地·人》,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擔任本曲獨奏,張學友獻聲歌唱。這部作品也用到了編鐘的聲音,為此,譚盾與馬友友在武漢待了很長時間。“我對湖北的編鐘、湖北的鑼、湖北的古樂器、湖北楚文化和古音樂的手稿很有感情。”譚盾說,“在飛機上聽到發動機的聲音,我總覺得像武漢的鑼聲。”
武漢銅鑼在音樂界享有盛名。銅鑼是最早進入西洋管弦樂隊的中國樂器之一,武漢銅鑼工藝獨到、定音精准、音域寬廣,是全世界交響樂團的必備樂器。譚盾說:“無論是貝多芬還是馬勒的音樂,非有武漢的鑼才能奏不可。十二這個數字則是中國文化的沉澱,十二時辰、十二生肖……十二是中國文化的圖騰,是人類生命的密碼。”女高音吟唱的歌詞“天長地久,萬物和兮。天地與我,大焉為一”,來自老子的啟迪,兩千年前古人的智慧依然可以喻照當下。
2月15日,《武漢十二鑼》在安特衛普伊麗莎白音樂廳首演。當晚,譚盾就表示一定要帶這部作品回家,但隨後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暴發,幾乎所有的歌劇院、音樂廳和交響樂團都陷入了停滯狀態。“限制是創作的源泉。”疫情雖然讓大家暫時無法相見,但網絡還在,它催生了這次頗具未來感的演出,科技與古老的中國文化碰撞出了別樣的火花。
在這場音樂會的“雲直播”中,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音樂家們被網絡牽引到了一起,同奏一首樂曲,其中,六面銅鑼在上海,編鐘在武漢,其餘六面銅鑼和弦樂演奏家、女高音歌唱家遠在紐約,觀看這段直播的觀眾超過了7000萬。“突然覺得世界很小,就是這十二面鑼,將全世界的心都揪在一起了”,譚盾感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