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大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劉瀾昌(中評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4月24日電(作者 劉瀾昌)新冠肺炎發生以來,香港特區政府應對基本合格,大體上控制住疫情的傳播管道,尚無大規模社區爆發,而發生的個案也遠低於同類城市以及非典時期的香港。對於疫情帶來的次生性經濟和民生問題,港府的應對也中規中矩。可惜的是,港府沒有展示更大的膽識和魄力,將危機轉化為新的發展機遇。
疫情在去年暴亂之後接踵而來,失業問題進一步惡化,房屋問題重新浮現,政府應該喊出“開工、開工、再開工”的口號,在開發土地及建造公營房屋這個關鍵點上著力,既紓解失業壓力,又緩釋社會基層尤其是青年人因“上樓難”和“置業難”而長期積累的強烈怨氣,從而把應對疫情和化解香港社會的結構性矛盾結合起來。
派糖不如興建公屋
2019年發生黑色暴亂後,港府本來應該學習“六七事件”後英國殖民政府實行的十年建屋計劃,推出類似震撼性的舉措,重新提高施政威信。然而,一遇到土地房屋問題,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就手軟,顧慮重重,新財政預算案發表前後主要官員對此都沒有太多談及。
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公布多項派糖方案,包括向18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發放一萬港元現金;寬減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寬免住宅物業全年差餉等,涉及900多億元。預算案還推出12項“撐企業、保就業”措施,包括特惠低息貸款、寬減百分百利得稅等,共計183億元。也就是說,政府在抗疫臨時措施上立馬就花了過千億元。
至於土地房屋問題,預算案只是寥寥幾筆帶過。政府希望“明日大嶼”的幾億港元撥款早日通過,以及“會盡快爭取撥款開展龍鼓灘填海計劃及重新規劃屯門西的研究,共涉及約440公頃土地,以發展工業及住宅等用途”。這些都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的舉措。面對解開香港當下重大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的關鍵鑰匙,港府怎能這樣掉以輕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