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70米天線巨陣 傾聽探火“天問”
http://www.CRNTT.com   2020-04-27 12:09:05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70米天線反射體吊裝成功合影(受訪者供圖)
  中評社香港4月27日電/大公報報道,2020年將實施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近日獲名“天問一號”,為實現探火工程來自4億公里距離之遙微弱信號的數據接收,日前,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承建的探火工程地面應用系統,在天津成功實施完成70米天線反射體巨陣的整體吊裝。專家表示,70米天線今年10月能完全具備火星探測的數據接收能力,預計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單口徑全可動天線,為中國深空探測提供堅實基礎。
 
  經過一個多小時,反射體整體吊裝成功完成。根據計劃,2020年中國將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進行巡視勘查。相比於探月工程最長40萬公里的數據信號接收距離,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最遠將接收來自4億公里外的數據信號,距離增加1000倍,也給數據接收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最遠距需四天線“合璧”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副台長、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兼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李春來介紹,新建的70米天線為輪軌式全可動卡塞格倫天線,工作頻段為S、X和Ku,總重約2700噸,高72米,主反射面直徑70米,由16圈共1328塊高精度的實面板組成,面積相當於9個籃球場大小。它於2018年10月開工建設,計劃2020年竣工驗收。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單口徑全可動天線,為我國深空探測提供堅實基礎。
 
   “從火星來的信號衰減非常厲害,沒有這個大口徑的天線,就不能完成數據接收的任務。”李春來告訴記者,在最遠的時候很可能得加上密雲的50米天線和40米天線,昆明的40米天線,四個天線同時接收數據,然後合成,才能完成火星探測數據的接收任務。
 
  “我們這次在世界上採用了很多新的技術,比如說傘性結構支撐,把這麼大的反射體撐起來,這個反射體重、大,光反射體就達450噸,我們採用整體吊裝的方式來進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39所副所長李紅衛透露,提高數據接收效率方面,採用主副反射面修正賦型技術和多頻段組合設計技術,在提高天線效率(X頻段10度仰角以上天線效率達到60%)同時降低了旁瓣電平,減少系統噪聲,提高了抗干擾能力。
 
  數據接收最快十月完備
 
  據悉,反射體的整體吊裝完成,意味著70米天線主題結構基本完成,後續將進一步完成外圍6圈剩餘面板鋪設,以及伺服系統、饋源網絡和制冷接收機等設備安裝,還要進行一定時間的系統調試、校准和試運行,才能具備執行任務的能力。
 
  李春來透露,預計到2020年10月,70米大天線能完全具備火星探測的數據接收能力,為完成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任務以及後續小行星、彗星等深空探測奠定堅實基礎。
 
  探火數據收發Q&A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