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日電/福衛三號今天正式結束衛星任務,但多數衛星退役後,都會成為太空垃圾。有的太空機構會導引大型衛星到“衛星墳場”墜毀,各國也積極發展“太空清道夫”事業,盼解決難題。
台灣氣象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三號(福衛三號)在今天結束衛星任務。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表示,福衛三號目前只剩1顆衛星(FM6)斷斷續續運作,之後會看FM6燃料狀況能否調整軌道位置,若燃料不足,會先繼續在太空中,等衛星逐步下降,在大氣層可以完全燒毀。
中央社報道,“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表示,有些太空機構會在衛星還沒完全失控前,導引它重新進入大氣層,較小型衛星只要進入大氣層,由於大氣層越接近地面處愈厚,因為摩擦產生高熱,幾乎在抵達地面前就可以完全燒毀。
孫維新表示,如果是較大型的衛星,像是美國1990年發射的天文衛星“康普頓伽瑪射線天文台”,重約17噸,或是美國早年的“天空實驗室”、俄國的和平號太空站,這些大型的太空設施通過100多公里的大氣層並不會完全燒毀,極可能殘餘大型碎片。
孫維新提到,安全的方式就是把衛星導引到特定區墜毀,譬如,位於地球南太平洋的“衛星墳場”,因為該區域都是海域、離周邊陸地很遠,讓沒燒毀的碎片安全進入該水域。
孫維新也補充說明,有些衛星的軌道較為特殊,像是離地3萬6000公里左右的“地球同步衛星軌道”,由於該軌道上的衛星,繞地球一圈跟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一樣,具備氣象和通訊等高應用價值。因此,在衛星老舊除役時,就需保留一點燃料,將自身推離該軌道,把
珍貴空間留給其他衛星使用。
孫維新表示,太空垃圾是全人類需要面臨的問題,但也意味背後蘊含龐大商機。美國、歐洲、中國、日本、蘇俄近年都積極發揮創意,設計清除太空垃圾的機具。
早年的思考包含射出魚叉、嵌入碎片,再把碎片拖下去大氣層燒毀,但是過程中因為高速碰撞會造成更多碎片,反而會使狀況更複雜、產生更多太空垃圾。
孫維新提到,新近的設計有些像是“太空清道夫”,具備機械手臂,可以抓取碎片,再把碎片往地球大氣層“丟入”,讓碎片在大氣層中燒毀;或是讓衛星帶著網子,抓取較大型的碎片後,衛星帶同碎片一起“自殺”進入地球大氣層,讓碎片完全燒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