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0日電/餐飲企業要隨外部市場變化而轉型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舒年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一季度我國餐飲收入6026億元,同比下降44.3%,其中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1278億元,同比下降41.9%,其中3月份降幅更趨於擴大,全國餐飲企業收入同比下降46.8%,限額以上單位同比下降46.7%。
餐飲業收入下滑也使得一些地方的餐飲企業用工減少,以“川菜大省”四川省為例,根據該省人社廳發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該省住宿和餐飲業崗位需求同比下降6.97%。而在海濱青島,根據該市人社局的數據,該市一季度住宿和餐飲業用工需求下降20.9%。在廣東佛山,這一數字則是55.37%。換言之,餐飲企業能否復興,關係到餐飲業用工需求能否回暖,餐飲業收入能否止跌,關乎著當下餐飲行業工人的飯碗和生計。畢竟,如果全行業用工縮減,一個在A市找不到崗位的廚師,到了B市打工也難有好結果。
其實,當下許多餐飲企業都試圖完成涅槃轉型,但效果不一。有的餐飲企業選擇漲價,但消費者並不買單,個別連鎖餐飲企業的漲價,引來網上質疑聲音連連。這是因為,今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不增反降,消費者的錢包並沒有追上漲價速度。有的餐飲企業選擇堂食改外送,但這樣一來,一則徒增了不少外送傭金成本,二來原本的店面依然存在,既有的房租、人力、物業等固定成本並未明顯減少,三則是外送單筆訂單消費額低,即便數量多,但整體規模仍然無法與堂食相比。還有的企業選擇降價促銷或打出種種優惠,可效果有限,畢竟,當下消費需求和意願仍未被有效激發,今年一季度,扣除價格因素之後,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下降12.5%。
事實上,許多餐飲企業在轉型過程中,並未觸及到餐品這一核心產品本身。要知道,開一家餐廳,選擇經營何種餐食、坐席設置、價位高低,皆要盡可能滿足目標消費群體的實際需求,沒有一家餐廳平白無故就能盈利。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不少餐廳的外部經營環境和原有消費群體已經格局大變,原有餐品的市場競爭力也由此發生根本性變化,原有的競爭優勢甚至反而成了競爭劣勢。並且,這樣的外部環境變化,將維持較長時間。在如此情況下,不改變餐廳定位和餐品本身,只靠調整價格和消費品流通方式,顯然是不行的。個體餐廳如此,連鎖餐飲企業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