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糧食生產空間,改善農田標準,大力拓展藏糧能力。江蘇全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劃定了永久基本農田588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3700萬畝。全省高標準農田面積超過4000萬畝,占比61%。
豐富種植模式,創新生產經營機制,不斷增加種糧效益。建湖“水稻+龍蝦”、東台“水稻+西瓜”、鹽都“水稻+螃蟹”……江蘇各地因地制宜推廣一批綠色高效“糧食+”生產模式,以集約高效生產提升農民收益。
鼓勵土地不斷向種田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目前,全省推廣睢寧農田托管、宿遷家庭農場集群、昆山大戶規模經營等典型做法,50畝以上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有6萬多個,較2016年增長50%以上。
加力農技應用,推進機械化水平,持續提升產業層次。江蘇綠色高效精確定量栽培技術超2200萬畝,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8%,高於全國近10個百分點,主要糧食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3%。
主動應對挑戰 完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江蘇著眼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不斷完善制度化的責任體系、全流程的支撐體系和全方位的動力體系。
生產任務分解下達到縣鄉、落實到作物,並納入鄉村振興實績考核體系,確保種植面積和總產不少於上年……針對今年疫情考驗,江蘇嚴格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壓實落細糧食安全責任。
在寸土寸金的蘇州,工業畝均稅收多的達上百萬元,但為保障“魚米之鄉”的糧食安全,當地扭轉了此前稻田面積下降的趨勢,穩定在百萬畝以上,糧食自給率保持在3成左右。
江蘇著力打造糧食生產全鏈條系統支撐。目前全省有植保無人機4000多台,植保服務組織綠色防控覆蓋率達43.2%,居全國第一;逐步聚集形成淮安、鹽城等多個大米加工產業群,南通、徐州等多個面粉加工產業群。
面對種糧效益偏低等普遍挑戰,在落實中央各項補貼基礎上,蘇州、無錫、南京等地推出生態補償、地方良種補貼;為降低糧食生產風險,全省不斷拓展糧食作物的農業保險覆蓋率,目前覆蓋約9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