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進一步完善糧價形成機制
http://www.CRNTT.com   2020-05-20 08:06:44


  中評社北京5月20日電/近期,國際糧價有所上漲,有些地區甚至出現糧食短缺現象。有人認為,面對疫情,國內糧價應當大幅度提高,以保證農民種糧積極性;也有人認為,進口糧食還是有價格優勢的,生產糧食要消耗水土資源和物質投入,多產糧不如多買糧划算。筆者認為,以上觀點都有偏頗。穩糧食的關鍵是穩價格,糧食價格要兼顧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保持總體穩定。當然,糧價形成機制改革勢在必行,要推動臨時收儲政策向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轉變,推動農業直接補貼向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適度規模經營方向轉變。

  在國際糧價跌宕起伏之時,我國糧價始終能保持總體平穩。除了自身穩定的糧食產量以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糧食價格是自成體系的,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小。在世貿組織規則下,我國對小麥、玉米、稻穀三大主糧進口實行關稅配額管理,配額內實行1%的低關稅,配額外實行65%以上高關稅。即使配額完全用完,也不到國內消費量的5%。這使得進口糧食對我國市場衝擊較小。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作為特殊商品,糧食產業作為特殊產業,其作用絕不能簡單地以產業規模、產值利潤來衡量。對於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即使在國際糧源充裕情況下,糧食的全球可貿易量也僅相當於我國消費量的一半。當前,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情況下,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的事實再次說明,一有風吹草動,曾經便宜的國際糧價就不再便宜,關鍵時候有錢也買不到糧食。

  從國內來看,糧食價格對農民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通常來說,在農業各領域中,糧食比較效益最低。近年來,國內糧價基本維持在每斤一元錢出頭,以至於有人驚呼,一斤糧食不如一瓶包裝水貴。對農民來說,辛苦種地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對農村男性青壯年來說,種地正成為“雞肋”。這影響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以至於出現“‘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的流行語。

  當前,我國小麥面積已連續3年減少,稻穀面積連續2年減少。這既有主動調整農業結構的原因,但也有種糧效益下降、農民季節性拋荒的原因。如果不算勞動力成本,種糧的年收益不過每畝幾百元。如果算上勞動力成本,畝均效益已連續3年虧損。今年春播,早稻實現了連續7年面積下降後的首次恢復性增長,一個原因在於,國家公布的早稻最低收購價每斤提高了1分錢。

  糧食價格不僅關乎產業效益和農民收入,也關乎物價水平和居民生活。糧食價格改革要尋找平衡點,統籌考慮國際糧價走勢,兼顧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國內外糧價倒掛,對糧食生產、收儲、流通形成了一定影響。在糧食供給充裕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國內糧價,既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也違背市場經濟規律。因此,要推動臨時收儲政策向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轉變。目前,國家已經取消棉花、大豆、玉米的臨時收儲政策,正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探索實行目標價格制度,實現價格低時補生產者、價格高時補低收入消費者的局面。

  完善糧食價格機制,還要積極培育新型種糧主體,讓有意願有能力種糧的農民從中獲得效益。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是千家萬戶分散經營,戶均土地規模只有7畝多。當前,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轉移,為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了契機。如今,規模種地有效益、有前途,其利潤可與外出打工或當地二三產業相匹配。今後要在優化糧食支持保護制度上做文章,推動農業直接補貼向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適度規模經營方向轉變。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