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3日電/北京觀察\“脫鈎”主張不是好藥方\馬浩亮
來源:大公報 作者:馬浩亮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對本就不斷蔓延的逆全球化浪潮構成“雙刃劍”。一方面,為了共克時艱,加強國際合作的需求客觀上在增加,起到抑制“逆全球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於疫情帶來的隔離、斷裂,對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衝擊,加之在抗疫過程中的某些分歧、甩鍋,一定程度上令單邊主義、孤立主義更加膨脹,“脫鈎”論愈加甚囂塵上。
這一問題牽動國際關係走勢,牽動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大局,是今年兩會的一大熱點。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張業遂強調,維護國際經濟金融市場穩定和全球供應鏈的開放、安全符合各方的利益。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郭衛民更是形象地表示,“主張‘脫鈎’不是一張好的藥方”。
“脫鈎”問題錯綜複雜,千頭萬緒。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是有兩點:第一,要有信心、有定力;第二,要有作為、有準備。
需要看到,“脫鈎”深層次反映的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全球化焦慮症。新一輪全球化呈現出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日益成為主引擎。這令發達國家優勢相對減弱,帶來制度優越感的喪失,進而感受到壓力與危機,引發保守主義抬頭。美國鷹派勢力千方百計借貿易戰、科技戰、貨幣戰打壓中國,強迫將中國納入華府的“政治正確”軌道上。
可以說,“脫鈎論”是“逆全球化”進入新階段的產物和表現,是混合了“逆全球化”、“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等不同配方勾兌而成的一杯苦酒,並非良藥。但長期形成的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具有其穩定性,人為劃設鴻溝,構築壁壘,與發展大勢是背道而馳的。尤其面對中國如此龐大的經濟體和廣闊市場,“脫鈎”勢必兩敗俱傷,不是某個國家可以隻手遮天、一蹴而就的事情。
不過也必須注意,“脫鈎”雖不等同於全面對抗的冷戰,但本質上依然是一種戰略遏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