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打通國內大循環”:中國經濟戰略將發生怎樣深刻變化
http://www.CRNTT.com   2020-05-30 08:00:44


 
  中國龐大的經濟體量決定了“擴大內需”的數量提升較易實現。上一輪大基建完成了國內交通體系、物流體系的升級,提升了中心城市的發展水平,基本實現了國內市場的“硬件”性能提升。

  帶動的內需增長是顯著的,房地產行業、數字經濟的電商產業的高速發展均得益於此。近年來消費在中國經濟驅動“三駕馬車”中表現搶眼,就是“擴大內需”的正面效用體現。

  實現了擴大內需的階段性目標,中國經濟初步具備了實現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基礎條件。

  經濟運行如同水利設施,沒有充沛的水量一切都談不上。蓄水充足了,系統的整體運行效率取決於管道設備的通暢程度。

  經濟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是一個有機的過程,周而複始形成循環。

  這個過程是在市場發生的,卻受制於各項政策、制度的外部限制。因此,要實現國內大循環的高效運作,最大的難點在於摒棄陳舊的計劃經濟思維。政府要多做“減法”,市場才能多做“加法”。

  政府多做減法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著力於打通經濟運作各個環節中存在的壁壘和障礙,去除不合理的管制和目標設定。

  中國經濟從出口依賴型的增長模式,到投資拉動型的增長模式,再到以內需動力為主的國內大循環,經歷了“高速換檔”的過程。

  每一種模式、每一個歷史場景都留下了當時的政策痕跡,當時有理的,現在未必有理。當時的管制,在今天大都沒有存在的必要。這些政策痕跡仿佛血管裡逐步沉積的血栓,影響著今天的經濟運作順暢。

  所以,政府要扮演好“解鈴還需系鈴人”的角色,這樣市場才能做好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的“加法”,從而孕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值得注意的是,“以我為主”的國內大循環是經濟增長從外需到內需的重點轉換,這是“外需”增長放緩後的自然過程,而不是自我封閉的關門政策——“以我為主” 絕不等於“以鄰為壑”。

  正因為中國經濟已經高度融入全球化進程,建設一個更成熟、更繁榮的中國市場,將吸引更多的對外經濟交流。

  中國健全內需體制為全球經濟帶來機遇

  文章表示,在全球化時代,每一個區域市場的需求增加、體系健全,都是全球經營者的機會。本輪全球化的強勁勢頭,始於中國改革開放。

  同樣的道理,中國建設完整的內需體制、發揮內需潛能、健全國內市場的努力,將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又一新機遇。

  在外貿出口領域,中國內需體制的健全會帶來一系列正面效應,不僅是一個更開放、更有購買力的中國市場,還有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助力“中國製造”升級。

  擁有更佳品質、更多科技含量的“中國製造”走出國門,無疑是中國出口貿易的升級。

  當然,和任何社會經濟轉型一樣,利益調整、資源分配的變化過程會帶來陣痛。

  部分產業和相關企業會受到嚴峻的挑戰,“機遇和挑戰並存”的老生常談代替不了經濟活動的現實,不是每一個面臨挑戰者都能抓住機遇,難免有失落者流下淚水。

  淘汰和篩選不可避免,那麼問題的焦點就應該是怎樣以最小的代價,換來最大的效益。答案還是應該交給市場,讓市場篩選出真正的強者。

  保證市場競爭對所有參與者都是公平的,這將是政府未來的重要職責,這也是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決定國內大循環效率的成敗關鍵。

  總而言之,從“擴大內需”到“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是一次重要的戰略提升;“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中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則是經濟發展重心的路線調整。

  兩者相輔相成,明確了中國經濟未來的重大戰略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新戰略的實施無疑會對中國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只要堅持改革開放的大方向不變,在新戰略指導下的中國經濟就充滿了希望!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