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前沿科技的“耐心資本”日益成為風尚
隨著雙創的升級,近兩年全國掀起了新型研發機構、硬科技創業的“新研發”熱潮,而專注於超早期科技創業者的長期風險投資也開始在我國出現,助力前沿領域的科技成果在實驗室階段獲得市場資金的支持,從而加速實現商業化。隨著我國政府對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的逐步健全,以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政策性創投母基金為代表的一批“耐心資本”紛紛湧現,突破了專業性市場化風險投資基金對科技創業項目的“三到五年”投資周期限制,使得針對早期研發項目的資本支持連續性大幅提高。例如,北京科創母基金作為有耐心的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就旨在引導市場專業管理機構一起為高科技創業項目賦能,投向原始創新階段,幫助企業走出死亡穀。
產品和服務不斷多元化
由於新經濟始終處在快速裂變與迭代更新之中,新興產業的高風險性和高差異性可能會使傳統金融出現市場失靈的現象。然而,根植於新經濟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同樣遵循跨界融合、生態化、平台化等新經濟創新規則,能夠為各類科技企業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近年來隨著圍繞科技金融的各項改革深入推進,傳統金融機構和投資機構加強了自身的產品和服務創新、組織創新、機制創新,不斷通過科技金融創新服務於新經濟企業,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新興產業所提供的專屬性金融產品和服務日益多元化。例如,我國於2016年起開始探索實施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投貸聯動”試點業務,充分體現了新經濟的跨界創新特點,促使商業銀行和PE等投資機構達成戰略合作,商業銀行在風險投資機構評估、股權投資的基礎上,以“股權+債權”的模式對企業進行投資,形成了股權資本和銀行債權資本之間的協同合作。再如,我國不少地方政府都設立了科技金融的風險補償資金池,通過“風險補償資金池”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申請信用貸款和尋求股權融資提供政策性擔保,在大大降低科技企業融資門檻的同時,融資利率也能得到控制,極大降低了企業信用類貸款的融資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