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評級區分度不夠、評級“注水”等行業痼疾引發質疑,特別是近兩年AAA級等高信用等級債券“爆雷”,令行業公信力“褪色”;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債券市場吸引力增加,國際投資者對評級服務的需求更趨多樣化。這些都在呼喚國內信用評級業進一步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
改革具體怎麼改?根據金融委的安排,政策著力點之一是允許符合條件的國際評級機構和民營評級機構在我國開展債券信用評級業務。
與西方評級機構上百年的發展歷史相比,我國評級行業起步比較晚。作為後來者,以開放的姿態打開大門,引進國際評級機構的理念、技術和寶貴經驗,無疑是快速提升國內信用評級機構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在對外開放的同時,同步對內開放十分關鍵。“在引進國際先進同行的同時,也要引入國內優質資源,尤其是引入民營資本和金融科技頭部企業進入信用評級市場,有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新技術,推動我國信用評級業高質量發展。”央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業內專家認為,民營信用評級機構的“入場”與當前對內對外開放並重的政策取向相契合,預示著信用評級機構“陣營”將進一步擴容。無論是外資還是本土機構,更多“遊戲參與者”進場帶來“鮎魚效應”,將激活行業競爭,加速優勝劣汰。
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按照金融委的部署,改革的另一個著力點是鼓勵境內評級機構積極拓寬國際業務。
據了解,近年來,境內評級機構通過在境外設立子公司、參加國際協會、與境外機構開展交流合作等形式積極探索國際業務,積累了一定經驗。
當前,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推進,人民幣跨境投融資活動日益繁榮,境內評級機構應當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走出國門,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並伴隨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