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改革教育體系與培訓體系。我國每年新增800多萬高校畢業生和幾百萬中高職畢業生,規模是很大的,但畢業生的專業結構、知識結構、技能結構等還難以適應變化的勞動力市場需求。為此,改革教育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畢業生的就業創業能力,是應對就業結構失衡的緊迫任務。同時,要完善培訓體系,提高培訓的力度和針對性,重視勞動者全生命周期的學習,使勞動者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工作轉換能力,讓其專業技能跟得上產業發展帶來的技能需求變化。政府應拿出更多資源來支持勞動者的再培訓再學習。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明兩年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要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這就是支持勞動者提升技能的好政策。
第三,要增加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就業存在結構性失衡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關鍵是要避免這種失衡被固化。對此,勞動力市場本身的靈活性和調整能力很重要,特別是要減少勞動力的粘性,增強流動性。《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明確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探索實行城市群內戶口通遷、居住證互認制度。這將極大地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的社會性流動,更好地促進勞動力需求與供給之間的匹配,降低中小企業的招聘成本,從而有利於創業和就業。
此外,要同時加強人力資源服務。就業的結構性失衡有一部分原因是供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用工方與求職者之間無法有效對接。要更好發揮人力資源市場、網絡招聘市場等相關渠道的作用,促進供需信息的更好匹配。
讓新業態更好發揮穩就業保就業作用
賴德勝:近幾年,新興產業、數字經濟等新業態在我國迅速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特別是疫情期間,新業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為應對疫情發揮了積極作用。當前,我國約有1億人在新業態就業,新業態已經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也是今後經濟復甦以及更好發展的重要力量。
要讓新業態更好地順勢而為,發揮其促進就業和推動就業結構優化的作用,首先在政策上要更加寬鬆,出台更多措施推動新業態發展,對其包容審慎,促進其更好地做大做強,讓更多就業崗位成長起來。其次,新業態從業者的權益保障問題日益凸顯,他們的勞動關係模糊,很少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難以享受高溫津貼、健康體檢、職業培訓等相關權益。應根據新業態特點出台相關政策措施,發揮政府和工會的作用,並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共同把新業態從業者的權益保障問題解決好,讓新業態更有吸引力,更好地發揮其穩就業保就業的作用。
此外,還要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使人力資本政策更好地與新經濟新業態的需求對接,讓勞動者無時無處都有學習的機會,推動新業態發展邁上新台階。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張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