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日電/據經濟參考報報道,6月的黑龍江被初夏的暖風緊緊包圍。從大興安嶺南麓到烏蘇裡江畔,廣袤的黑土地上,莊稼正迎著陽光快速生長。
“人窮不能志短,不能一味‘等’‘靠’‘要’,自己必須行動起來。”郭守振坐在炕頭,操著濃重的鄉音笑著說。
49歲的郭守振原籍山東,年輕時做礦工患上肺病,2002年追隨哥哥來到黑龍江省饒河縣大通河鄉青山村定居,錯過土地發包的他沒有耕地,生活依舊拮據。郭守振說,身體條件只允許他打零工,幹些輕活,每年僅有的幾千元收入幾乎全都用於吃飯和看病,一場大火讓他困難的生活雪上加霜,“那時苦日子壓得我喘不上氣,不知啥時能熬出頭”。
2017年6月,在鄉黨委和幫扶單位協調下,郭守振得到100只雞雛。經過苦幹,他和妻子年底賺到4000多元收入,加上他當保潔員的收入和各項補助,當年就實現脫貧。各種針對貧困戶的醫療政策,讓他就醫有了保障。脫貧後郭守振養起了豬,如今他家院裡,雞、鴨、鵝、豬樣樣俱全,2019年收入超過16000元。
“第一次見他時,滿臉愁容,哪像現在這樣愛笑。”郭守振的幫扶人王錫鑫說。
在位於大興安嶺南麓的黑龍江省明水縣崇德鎮茂盛村,去年春季,桑慶軍承包了30畝草原和林地,養了7萬只“溜達雞”。雞群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奔跑、跳躍、翻飛,野性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