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夥可把人工給解放了,省老了事兒了!”種了四十多年地的蔡牛鎮張莊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玉國一臉得意地說,這兩台無人機是幾年前合作社花大價錢購進的。派上了大用場,一台一天能給五六百畝地打藥,頂得上五六十人幹的活。
不光是無人機,趙玉國還亮出另一樣重量級新農機具——自走式高杆噴霧打藥機。外形上看,它與大翻鬥車大小相近,足有兩人多高。裝載著大約500升調配好的葉面肥,只見它“雙臂”緩緩張開,寬幅足有20多米,橫跨42條壟。轟隆隆地開動後,四個大車輪子滾動起來沿著田壟行進,向前後噴出大片霧氣,神氣極了。
“看,有了這玩意,種地越來越是個體面活兒了!噴起藥來覆蓋面大得很!”趙玉國指著這個大家夥一臉驕傲地說:“這些年能種這麼多地,底氣就是有這樣的大家夥。原來哪敢想象現在能這樣種地?”
一邊是科技範十足的新農具在田間地頭忙活,幾百米開外的合作社場院裡,一批已經“退休”的農機具一下子帶來許多“年代感”:六台銹跡斑斑的老式拖拉機,見證著當地農業機械化的歷史。記者注意到,其中一台還是履帶式的,要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初,是當時農業機械化的代表。
“其中這一台我還開過哩!”趙玉國指著其中一輛拖拉機說,“它輪子大,適合在土路、泥路上跑,啟動還要靠手搖呢。和那時候比,現在這農機具的更新換代,可是一天一個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