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7日電/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質量怎麼樣,全面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要看“三農”工作成效。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綜合施策,多管齊下。這些年各地的實踐表明,現代農業體系建設和農民增收致富,都離不開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的支撐。建設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政府投入不可謂不多,農業企業和相關市場主體也有許多嘗試,但效果不是很理想。近些年,數字經濟加快融入中國經濟社會各領域,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質量、效率提升的重要驅動力,許多地方積極推動數字經濟改造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提升農業產業化服務能力,已初見成效,這些經驗和做法值得思考總結和積極推廣。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夏傑長文章表示,近年來,中央對“三農”問題、數字經濟發展問題十分重視,而且提倡要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去年發布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對發展農村數字經濟作了重要部署。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指出,要“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總的來看,推動數字經濟和農村經濟的深度融合,用數字化改造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強調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中的廣泛運用,推動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經濟深度融合,這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
一
文章分析,農業產業化服務是圍繞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後”三大環節而構成的“生產、金融、信息、銷售”四大類服務體系。近年來,“互聯網+”大大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服務水平,特別是電商平台實現了農資、農產品等銷售流通渠道暢通,降低了部分交易成本。但互聯網技術側重於對流通領域的改造,尚未解決生產端的效率、品控和風險問題。整體上看,中國農業產業化服務鏈條短、產業融合程度不高、帶動能力弱。以“新業態、新功能、新技術”為主要特征的數字經濟將全面賦能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加速對傳統農業各領域、各環節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真正實現產前、產中和產後的深度融合,推動中國農業從“規模化、標準化、單一化”向“精細化、定制化、價值化”方向升級。
其一,數字經濟促進農業生產從以人為核心向以數據為核心升級。傳統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個人經驗積累來判斷決策和執行,這導致整體生產環節效率低、波動性大、質量無法控制等問題。在數字經濟下,通過對傳統農業數字化改造,比如安裝田間攝像頭、溫濕度監控、土壤監控、無人機航拍等,以實時數據為核心來幫助生產決策的管控和精准實施。整體來看,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手段可以對農產品產前規劃、產中管理和產後銷售進行全鏈條精細化管理,進而大幅提升產業鏈效率。
其二,數字經濟促進農業生產由標準化向定制化升級。數字經濟將進一步加速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的創新。在生產端,未來所有的農業產業單元都將擁有定制化的數據供應系統,無論是建立生產記錄台賬制度,還是實施農產品質量全程控制,都是建立在數據供應定制化和數據模型化基礎上的;在消費端,商業模式創新(如創意農業等)讓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與農業供給精准、高效對接,增強消費者體驗,讓農民更好分享全產業鏈的增值收益。
其三,數字經濟促進農業服務向綜合賦能升級。數字經濟具有天然的滲透性、融合性和賦能性。“數字+農業”代表了在“互聯網+農業”基礎上,從全產業鏈角度繼續深化改革和創新的高級模式。數字經濟將通過新的生產力要素——數據,從生產管理、溯源體系、智慧物流、供應鏈金融、品牌和營銷渠道等環節全面賦能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重組產業組織系統,升級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產業的能級和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