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地球的一半|治水的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20-07-18 09:31:18


 

  幾千年前,持續的適應過程使得個人和小團體在集體的努力下得以與洪水和不斷變化的海平面和諧相處。人類和自然環境間的親密關係創造了一個可持續生存的環境,河流繼續哺育著大地和人類,有著豐富的魚類與野生動物。洪泛區內第一批定居者很快意識到應對偶爾發生的洪水,最好的方法是將其住所建在河岸 (海岸)或洪泛區內的高地上。這些高地通常是自然形成的,比如岩石或者河流泛濫後泥沙沉積形成的高地。但其中一些高地的高度有限,洪水來臨時居民仍然無法進行日常活動。因此居民需要暫時前往洪泛區外更高的地方,直至洪水退去。某些情況下,由於高地距離較遠,居民便墊高房屋讓洪水從底部流過,這樣就可以正常生活了。

  荷蘭的沿海地帶 (澤蘭省、弗里斯蘭省和格羅寧根省)、丹麥南部和德國在洪泛區內修建了人工土墩 (即所謂的“龜形土墩”)。這些土墩在洪水期便成了安全的避難所。歷史上,一些弗里斯蘭居民根據觀測到的海平面高度,在洪泛區內修建了高出洪平原15米左右的人工土墩。無獨有偶,北美洲也有證據表明,早在公元前100年,人們就曾在洪泛區內修建過大型土墩,尤其是在密西西比河流域。這種土墩平時只是舉辦儀式的場所,洪水期間則可以作為避難所。這一龜形建築的時期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以前, 並一直作為主要的洪水風險管理方法,直到1200年用堤壩保護低窪地域這一方法被廣泛使用。

  隨著人口的增長,人類開始在更大的村莊、城鎮和城市裡聚居,糧食生產需求日益增加。由於作物種植和居民增多,洪泛區變得更加擁擠,無法承受周期性的洪水入侵。過去洪水只會對生活造成一些不便,但現在卻成為社會的一大挑戰。

  但由於洪水也給人類帶來巨大效益,所以人類仍然使用洪泛區,如古埃及的農業和灌溉。尼羅河對早期埃及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尼羅河兩岸成熟的灌溉系統便是很好的佐證。這些灌溉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但其中很多兼有排洩尼羅河洪水的作用。政府部門負責招募勞工,進行灌溉系統的建設,並且開展科學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洪水和乾旱的發生規律及特點。同一時期,在美索不達米亞、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發生著同樣的事情,目的都是為了保障人口增長帶來的用水需求,適當時候也會嘗試利用灌溉工程來削減周期性的洪水。比如在很多情況下,尼羅河兩岸修建了小型的堤防來保護農作物和人口聚居地。但很快人們便意識到,堤防需要進行充分地維護以防止其快速老化。此外,泥沙管理也很重要,這直接關係到渠道的過水能力和洪泛區營養沉積物的供應。預防洪水和保持自然泥沙狀態之間矛盾的協調問題從此便成為一個永久的挑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