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我們線下的策展工作也從未中斷。廣東美術館的策展機制很成熟,很多展覽的準備工作去年已經開始進行了。隨著復工復產的推進,我們堅持按照原計劃每月推出5個新展覽的進度推進工作,堅守公共文化服務第一線。
南方日報:廣東美術館從3年前就開始“數字化美術館”的建設工作,疫情影響之下,工作推進情況如何?
王紹強:廣東美術館能夠從容應對疫情帶來的衝擊,得益於我們從2017年就開始構建的“數字化美術館”計劃。我們加快藝術檔案的數字化進程,將紙質檔案轉化成數字檔案,讓美術館的知識生產提高到新的台階,也減少了紙質文檔造成的資源消耗。從2017年至今,廣東美術館已有50個大型的線上展覽被保存為數字檔案,成為藝術史研究的重要材料。
當然,“數字檔案”並不是虛擬展覽的全部,展覽離不開“數字傳播”。我們需要向觀眾呈現展覽的邏輯。AR、VR技術打破了傳統線上展覽觀看角度的限制,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作品魅力。前段時間,我們推出了720度虛擬看展,把“花語@春風——廣東美術館迎春花木主題特展”做成VR雲展,給觀眾帶來線下難得的一對一“VIP體驗”。
我們也同時在推進美術館管理運營體系的數字化。小到門禁系統,大到藏品管理,我們都在進行一系列的更新。總的來說,無論數字化美術館還是智慧化美術館,藝術體驗很重要。但我們也不能忘記,知識生產和文化傳承仍然是美術館重要的使命。有了數字化技術,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去履行這一使命。
談建設灣區美術生態
聯動區域美術館“抱團”戰疫
南方日報:疫情給全球美術生態都帶來巨大衝擊。有報道指出,超過八成的民營美術館運營面臨嚴峻挑戰。面對挑戰,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美術館的重要樞紐,廣東美術館對灣區美術生態肩負何種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