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加強國際大科學合作
http://www.CRNTT.com   2020-08-19 08:35:13


  中評社北京8月19日電/日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舉行,標誌著該項目由此前成員國製造零部件的建設階段,正式轉換到裝置組裝階段。

  人民日報發表記者吳月輝述評文章表示,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7方30多個國家共同合作。目標是通過建造反應堆級核聚變裝置,驗證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可行性,把“人造太陽”從夢想變為現實。可以說,這一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願望。

  文章指出,當前,全球科學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許多科學問題的範圍、規模和複雜性不斷擴大,遠遠超出單一國家的能力,國際大科學合作成為一種必然。特別是對於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來說,投資強度高、多學科交叉、實驗設施(設備)配置昂貴、研究目標宏大,其複雜程度、經濟成本、實施難度、協同創新的多元性等,都超出一國之力,需要通過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來實施。

  比如,ITER項目預計建造期約需130億歐元;正在籌備建設當中的中國大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項目,預算高達300億元人民幣……如此巨額投資僅靠一個國家的財力遠遠不夠。

  此外,作為人類從事最前沿研究、集成系列最極限研究手段的“超級平台”, 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面臨工程建設與科學研究的雙重挑戰,需要多國科研人員聯合攻關、貢獻智慧。在合作過程中,不同國家的評審程序、國際化視野,也會使項目的可行性、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通過合作,各國得以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升本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參與項目科研人員的能力也會在國際平台上得到檢驗、鍛煉和提高。

  以中國參與ITER計劃為例。從2008年至2017年,在項目帶動下,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共部署119個項目,總計安排經費約40億元,取得了多項國際和國內一流的研究成果,使中國在核聚變領域處於與國際同等甚至某些方面領先的地位。同時,也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平利用核能和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讓我們在國際合作與競爭中具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文章強調,如今,人類社會正面臨諸多共同挑戰,需要通過進一步加強國際科技合作來應對。作為解決全球關鍵科學問題的“利器”,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還應繼續擴大開放,強化國際合作。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會積極參與合作,與國際同行齊心協力,合力突破重大關鍵科學和技術,為解決世界性重大科學難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