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華剝皮寮。(中評社 雷明正攝) |
中評社台北8月25日電(記者 雷明正)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北臨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其中台灣電影《艋舺》就是取景於此,由於電影賣座,許多影迷,尤以青少年來此朝聖,遊客暴增成為台北市最熱門的景點之一。
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代早期,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清治時期的剝皮寮,名稱不管是“北皮藔街”、“福皮藔街”或“福地藔街”,已有店屋的型態,且皆已街名稱之,表示具相當發展之聚落形成。
“剝皮”一詞的由來,根據《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一書艋舺的調查,由於艋舺料館為淡水河上游木材集散中心,艋舺泉郊的出口物品中亦有木材,且福州杉也曾運至艋舺,因此推論杉木經海運由福建至,堆放在料館口淡水河沿岸,而後利用獸力將木材拖運至北皮藔街剝皮。也有一說是由日文發音而來。
剝皮寮歷史街區長約數百公尺的街道,從1941年日治時期,依政府都市計劃被劃入老松國小的學校預定地,但無法增建改建,因此混合著閩南式及西洋式的獨特建築意外被完整保留。臺北市政府於2010年3月29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