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何時,內容為王都是文藝創作不變的鐵律。“經典因其強大的內容穿透力和文化傳承性,在互聯網時代依然能夠成為年輕人的精神食糧,而且依托新型傳播方式開始有了從‘傳播’到‘傳承’的轉變。”影評人張榆澤認為。
互動化傳播形態為文化傳承注入新活力
名著與彈幕相遇,讓年輕人重新愛上經典文學作品,又讓經典影視作品重煥生機,為看似很難完成的文化傳承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式,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示。
老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經典的作品,即便是經過了時間的洗禮,依然具有獨特的韵味和審美;然而老話也說,“要想富先修路”,經典的傳播與傳承也需要開拓和探索時代化的方式和載體,融入新的時代氣息。
其實,四大名著創作至今,正是經歷了一代代讀者基於不同時代、用不同傳播方式所做出的解讀、創新。例如,《紅樓夢》由曹雪芹創作後,各種點評、續寫形成一道獨特的“紅學”景觀;《西游記》《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則都是從民間故事流傳開始,經歷了說書人口述、寫作文本、戲曲表演、影視作品製作等一系列傳播過程,故事更是隨著時代更迭經歷了許多變化,才形成了現在的版本。以三國故事為例,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中粗陳梗概的史料為其源頭,之後,又歷經數個世代的累積,晚唐李商隱《驕兒詩》中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一句,小小孩童便知曉張飛是虬髯公而鄧艾口吃。在這一過程中,說書藝人是重要媒介,通過口耳相傳,使三國故事家喻戶曉,讓忠恕仁義的精神深入人心。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四大名著的當代傳播,可以認為它們代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峰,敘事藝術有著豐富的內涵可供解讀,吸引著不同時代的人們前往“攀登”;而在其核心元素保留不變的前提下,不同時代的人們也攜帶著自己的文化基因,將屬於他們的旗幟插在這些高峰之上,叠加了不同時代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