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以改革激發青年科學家創新活力
http://www.CRNTT.com   2020-09-15 08:03:24


  中評社北京9月15日電/“我的工作是圍繞人類古基因組學,從事演化遺傳的研究,也就是通過古DNA探究‘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在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80後科學家、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如此介紹自己的研究領域。現場,有人形容她的發言是“最年輕的科學家講一個最古老的研究課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最初提出“四個現代化”到現在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科學技術現代化從來都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凸顯了科學技術攻關對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意義。在我國的科研隊伍中,青年科研工作者承擔了大量實際科研任務,是科研創新的生力軍。

  諸多數據證明,人的創新能力最旺盛的時期是青年時期,很多科學家一生中最重要的成果也產生於青年時代。愛因斯坦在26歲時就發表了《光量子》《布朗運動》《狹義相對論》三篇改變現代物理學進程的論文;1957年,31歲的李政道因與楊振寧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有報道曾做過統計,將北斗衛星送上太空的長三甲系列火箭總體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0歲。青年科研工作者抓住寶貴時機,拿出時不我待、爭分奪秒的幹勁,才能在相關研究領域有所突破。

  青年科學家從事科研創新工作,要樹立遠大目標,立鴻鵠志。重要的科研創新,只有第一名,沒有第二名,青年科學家要追求獨創性科研成果,在激烈的國際科研競爭中不甘人後。隨著國家對科研投入的不斷增長,各級政府充分重視科技與人才,青年科學家從事科研工作的軟硬件環境進一步改善。我國科研界有條件、有能力實現“彎道超車”,在一些前沿領域進入並跑、領跑階段,從而加快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一些關鍵問題。

  攀登科學高峰的道路不可能永遠平順,偉大的科學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青年科學家要甘於坐“冷板凳”。對於基礎領域的科研工作者,不宜用“有沒有用”來評價其對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付巧妹領銜的關於“古DNA解密現代人起源”的研究,曾入選《自然》雜誌“2014年度十大科學事件”。正是付巧妹對古生物學科研的堅定執著,才讓她在“冷門”研究領域,做出讓世人贊嘆的科研成果。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國科學家從事研究的主要平台,一些企業和社會組織也吸納和培養了一批優秀科研工作者。不管是怎樣的體制機制,要充分激發科學家從事科技創新的活力,都必須善於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尊重科學家從事科研工作的規律與常識,真正善待科研工作者,以改革釋放創新潛能。

  例如,相比功成名就的資深科學家,青年科學家在申請項目經費時往往需要更多的付出。一些青年科學家花費大量時間用於填表、報銷等事務性工作,難以將精力集中於科學研究。“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從整體上看,青年科學家的待遇雖然得到改善,但不同學科、不同研究領域的差距巨大,一些基礎學科面臨人才隊伍青黃不接的問題。

  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科技管理職能的轉變,賦予高校、科研機構更大自主權,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科研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對於作出突出貢獻的青年科學家,要不拘一格提拔任用,為他們搭建施展才華的舞台。近年來,90後教授、博士生導師競相湧現,一些年輕的科學家走上科研管理崗位,實現了“內行人領導內行人”。在職稱、職級、收入、住房等方面保障青年科學家的待遇,能為他們解除後顧之憂,心情暢快地從事熱愛的研究工作。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做科研事業的評估,要有長遠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學的眼光。相信隨著科研創新體制的不斷改革,科研評價體系的不斷完善,廣大青年科研工作者一定大有可為!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青小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