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0日電/今年是中歐建交45周年,又恰值全球性疫情帶來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這是對中歐關係的考驗,同時也對中歐合作提出了許多新課題、新期待。9月14日,習近平主席與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總理以及歐盟領導人的視頻會晤,推動系列合作項目簽署,為當前和今後中歐關係的穩定發展提出重要指引,注入更多動力。這必將進一步推進中歐合作,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增添更多確定性。縱觀中歐之間合作,既有歷史的淵源,也有現實政治的考量,同時也是當今國際政治發展和國際格局演變的必然選擇。
中國網發表中國人權研究會研究人員、博士齊明傑文章表示,中歐合作是世界兩大文明的交相輝映。分處亞歐大陸兩端的兩大古老文明,均為當今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均在人類社會迄今四種文明形態的發展演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雖然中歐分屬儒家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但這並未影響雙方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影響。
長期以來,東西方這兩大文明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和傳說,也對當今世界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產生於中國的四大發明在傳入歐洲後對歐洲社會文化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的推進,以及對歐洲航海技術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發源於歐洲的共產主義思想在中華大地上不斷發揚光大,並逐步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而實現了中國化。
明末清初,中國人積極學習現代科技知識,歐洲的天文學、醫學、數學、幾何學、地理學知識紛紛傳入中國,開闊中國人的知識視野。今天,中歐兩大文明之間相互交流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人類文明多姿多彩的底色,也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向前發展。
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正是在法國世界教科文組織總部訪問時首次提出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思想。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兩大古老文明,儘管中歐之間社會制度不同,價值觀各異,但這絲毫不能影響中歐之間在文明、文化上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鑒。
文章分析,中歐合作是應對疫情危機的現實選擇。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過程中爆發的百年未有之重大疫情。無論超級大國還是蕞爾小邦,無不面臨著巨大的疫情應對危機、社會治理危機和經濟社會恢復的重壓。
作為疫情最先爆發的國家,中國在一月份疫情剛剛爆發時,即收到包括法國、英國、德國歐洲國家的慰問和物資捐贈。同樣,當中國疫情應對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而歐洲成為第二個疫情震中之時,中國向歐洲伸出了無私的援手,先後向意大利、塞爾維亞等國派出醫療隊,中國醫療專家多次與歐方醫療專家遠程會商診療方案,並向歐洲提供了大量醫療防疫物資。
如果說在疫情防控之中中歐雙方加強團結協作至關重要,那麼在進入後疫情時代之際,為了進一步激活經濟,重啟經濟社會發展,中歐之間則有著更多相互合作的空間和必要。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歐盟第二季度經濟依然呈負增長。相比之下,中國不僅呈現正增長,而且依然是全球最具增長潛力、最富經濟活力的主要經濟體。
尤其是當前中國正在致力於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的內需潛力不斷挖掘,國內國際兩大市場、兩方資源會更好聯通,這也為更好推動中歐合作提供了空間和潛力。
文章指出,中歐合作是對“美國優先”的現實應對。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在國際上大力實施“美國優先”戰略,已經毀約退群達10多個,超過歷屆美國政府毀約退群的總和。“美國優先”政策不僅不顧及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利益,同樣不顧及美國自己傳統盟友的利益和感受,比如近年來此起彼伏的貿易爭端和加征關稅,以及對待“北約”軍費問題,支持英國脫歐,對“北溪—2”項目的反對和制裁等等問題,可謂矛盾不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