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7日電/“世界一流大學”的話題引發輿論場關注。
9月22日下午,在復旦大學2020級新生大會上,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和任重書院院長陳尚君回應很多學生關心的問題——復旦大學算不算一流的學校?陳教授的說法很耐人尋味,他說:
“在中國,復旦大學算是好的學校,但我也可以告訴各位,我們與世界一流大學差距也是明顯的。復旦的好處在於,學校的領導和老師都很清楚知道我們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所以我們都在努力地用國際的眼光研究我們的課題,研究我們中文學科各方面的問題。”
9月24日,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表示, 經過這五年的建設,相關學校不斷地匯聚優質資源,不斷地加強內涵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實力和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這些都是坦誠而又理性的態度。雖然評價一所大學算不算“世界一流”的坐標很多,截取某個大學的某個側面,有可能居於世界領先位置。可是整體看待一所大學的江湖地位時,人們難免會將其放到國內外那些最知名大學的排行榜上對比評估。與其勉強打出一個意義不大的“世界一流”名號,不如坦承差距,保持清晰認知。
更可貴的是,陳教授雖然承認復旦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可是他對於學生的定位,是擁有世界眼光的一流水準。他在致辭中特別強調:“你們所學習的應該是人類文化到現在為止所有科學文化的結晶,你們學習到的也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遺留,也要學習許多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同時陳教授還提及一個很具體的視野問題,認為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書的國際化程度不高,可能不利於用國際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學術研究,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同時具備開放的眼光和自由的胸懷”。
看完陳教授的這些發言,會讓人禁不住感嘆,這樣的教授、這樣的胸懷和視野,是配得上“世界一流”的。所謂言傳身教,如果學生所受的都是這樣的熏染指引,他們就可能更清醒地面對世界和知識,能夠在更大的框架內看待自我和國家,“可以看到世界是如此的豐富多元,許多問題都不是簡單地能夠有所結論”。
一個崇尚開放、自由、多元的教育理念的大學,無論是不是名義上的“世界一流”,都是很值得尊重的。而提供什麼樣的教育和精神滋養,也才是大學真正該探討和追求的方向。
所謂“世界一流”,本來也很難有絕對客觀的標準,每年一些機構發布的世界名校排行榜,大學座次常有矛盾。就根本而言,大學是不是“世界一流”,並不是機構排名排出來的,而是大學的教授們、學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漫長廣博的時空裡贏來的聲名。
或者說,“世界一流”與否,並不是永恒的結論,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只要真誠地走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即便暫時不在“世界一流”的榜單上也不丟人。
最近輿論場關於“世界一流大學”的討論很多,陳教授的發言提供了一個我們該如何面對此類問題的範例。在真正有追求的老師和學生眼裡,“世界一流”不會是虛名,而是一種理想或目標。無論自己起點在何處,方向都該是奔向“一流”。所以與其把時間浪費在折騰榜單或者名號,不如見賢思齊,踏踏實實提高自己的學術素養和認知境界。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澎湃特約評論員 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