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促進教育均衡協調發展
記者:“均衡”始終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詞之一。“十三五”規劃也提出,教育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您認為為解決教育資源分配和結構的失衡問題,這五年教育改革有哪些重點和亮點,體現了怎樣的改革、創新思路?
郅庭瑾:目前存在的教育不均衡、不充分現象,我認為可以簡單分為三類。一是城鄉之間的教育不均衡,特別是農村教育發展相對不充分。對此,我國近年來通過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推動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等途徑致力於解決這一問題。二是區域之間的教育不均衡,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不充分。對此,“十三五”以來,我國加大了教育扶貧力度,對“三區三州”等貧困地區及其貧困人口進行幫扶,有力地促進當地教育事業發展。三是教育體系結構內部不均衡,特別是學前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發展不充分。對此,“十三五”時期,我國持續深化學前教育、職業教育改革,中央層面出台了一系列頂層設計文件,有力推動了相關領域的改革發展。這些舉措,對教育發展更加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顯然大有助益。
優化“四個關係”,教育治理主體治理能力提升
記者: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實現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教育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十三五”規劃中也提及改革教育治理體系,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快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等措施。近年來在理順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關係,激發各方從教興教積極性,促進和維護教育公平方面推出了哪些改革舉措?
郅庭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國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是激發各方面支持教育事業發展的積極性、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效率的基本手段。首先,“十三五”期間我國已經啟動了教育領域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明確各級政府的教育支出責任,更好地實現責權匹配。其次,我們在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對政府與學校之間的權責邊界進行厘定。再次,“十三五”時期還進一步密切了學校與市場、社會(社區)之間的關係,如通過改革職業教育的體制機制,推動了產學融合,深化了校企合作,還通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進一步激發社會參與、支持教育發展的積極性。最後,還優化了學校內部治理體系,突出表現為完善以章程為統領的學校內部治理制度建設,擴大師生員工對學校治理的參與,推進學校內部治理法治化、民主化。教育治理體系的完善,帶來了教育治理主體治理能力的顯著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