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機器人”
在國外,量化對衝基金追求絕對收益的特性頗受投資者青睞。目前量化對衝公募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基本是“一年定存+3%”“一年定存+2%”“一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等,主要是追求絕對收益,要“穩穩的幸福”。
但由於國內股指期貨經常受限制,讓對衝策略“打折扣”,導致量化對衝基金規模一直不大。2019年末,最新一批共7只公募量化對衝基金產品獲批,包含了海富通、華夏、富國、中融、景順長城、德邦以及申萬菱信7家公募基金上報的基金產品。今年2月底,海富通、富國等公司的產品已搶先開售,申萬菱信量化對衝基金開始發行,限額30億元。這是近4年時間裡,公募量化對衝基金首次獲批。在此之前,公募最後一次獲批時間要追溯至2016年1月,獲批的產品是華泰柏瑞量化對衝基金。
量化對衝產品優勢不少,為什麼發展如此波折?答案是資金量受限。長量基金高級研究員王驊介紹,與傳統股票型基金不同,對衝類基金規模較大時會受限於對衝策略本身的可容資金量。具體來說,可容納資金量與策略的交易頻率、標的日成交量與市場上同類策略的資金規模等因素有著密切關係。
從規模上來看,10億元的基金規模可做一些套利、期貨等對衝策略。如果產品規模在數十億元以上,就只能做“隨大流”的策略,其標的會受限,流通盤太小的股票不能買。對於量化投資管理人而言,高頻交易、程序化交易在前期發展時明顯受限,“機器人”理財缺少靠譜的對衝工具。
從技術上看,在國外被譽為“避險神器”的量化對衝產品之所以在國內難做大,有兩方面原因:一是A股市場暫不支持T+0交易機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高頻交易策略,“機器人”發揮空間有限。二是2015年股市大幅波動之後,股指期貨市場流動性不佳,甚至遭遇枯竭,以對衝和套利為首的資金在這期間全部退出。當時備受市場詬病的股指期貨也讓量化對衝基金的發展急轉直下,市場對這類產品需求降至冰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