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5日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保持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文章表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模式往往由其資源禀賦所決定。大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有條件建立起相對健全的產業鏈,因而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可以把內需拉動作為經濟發展的基點。當然,我們強調內部可循環,強調擴大內需,並不是不要外循環。選擇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點,與對外開放和發展對外貿易並不矛盾。
文章分析,中國具備構建完整內需體系的條件。今天的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擁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完全有條件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構建完整內需體系可以更好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使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群眾的需要是動態的、發展的、上升的,正是不斷滿足這種動態需要的努力,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內生動力。
構建完整內需體系有利於對衝世界經濟下行的壓力。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出現嚴重衰退並可能持續低迷。中國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生產生活秩序得到有效恢復,保持了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為擴大內需提供了基本條件。加快構建完整內需體系,必將把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充分激發出來,進而為世界經濟恢復增長作出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