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與願違,隨後的研究證實,1878年看到的“祝融星”其實都是亮恒星,並非新行星。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對水星近日點進動給出了完全符合觀測的解釋,這顆並不存在的“祝融星”才徹底成為了歷史。
宇宙組分的比例
除了硬件外,天文學家對觀測信號的挖掘與處理也是在挑戰極限,難免會出現紕漏。越是重大的發現,面對的質疑就越多。但正是這些質疑,讓研究結果越來越趨向“正確答案”。
2003年,美國探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公布了最新的宇宙組分測量結果:暗能量占73%、暗物質占23%、普通物質占4%。一時間,不僅媒體爭相報道,學界也在為進入“精確宇宙學”時代而歡欣鼓舞。我國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惕碚等人分析了數據後,發現其中存在系統誤差。雖然遭到了WMAP小組的反駁,李惕碚仍然帶領團隊耐心地演算,找到了誤差來源並做了細致的定量分析。事實證明,李惕碚帶領的團隊是對的。2013年3月,比WMAP更先進的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也公布了測量結果:暗能量占68.3%、暗物質占26.8%、普通物質占4.9%,和李惕碚團隊2009年得到的結果幾乎完全相同。
無質疑,不科學,可證偽性正是科學最鮮明的特征。經受住了質疑的科學知識,無疑更加接近於真理。而那些被證偽了的理論和發現,就像綠葉一樣,化作了春泥養護著科學之花,並幫助人類在探索之路上走得更加堅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