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牢牢把握經濟工作主動權
http://www.CRNTT.com   2020-12-18 08:45:59


  中評社北京12月18日電/“十三五”即將圓滿收官,“十四五”就要起步開局。2020年,在這個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年份,中國鋪展開承前啟後的又一幅壯闊藍圖。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這一重大判斷,對於科學把握大勢、前瞻統籌謀劃、奮發有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為廓清迷惑、打消疑慮、保持定力、堅定自信奠定了堅固基石。

  重大判斷之下,新課題亟待破題。以什麼樣的姿態邁向新征程、用什麼樣的方式抓住新機遇、憑什麼樣的精神攻克新挑戰,始終牢牢把握經濟工作主動權,關乎認識論,明於方法論,落腳實踐論。

  以變應變 贏得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領導幹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

  觀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進期。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速度,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革故鼎新和激烈競爭,全球治理體系與國際形勢變化的不適應、不對稱,都是“前所未有”。

  變局之中有逆流——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等陰霾不散,威脅世界和平穩定,大國深度博弈、地區衝突頻仍、財富分配失衡,世界範圍內安全挑戰更趨複雜嚴峻。

  變局之中添變量——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加劇了國際格局和國際關係的大裂變,“黑天鵝”“灰犀牛”現象發生概率明顯增加,很有可能使我國傳統的市場資源“兩頭在外”參與國際循環的方式變成“兩頭夾擊”,衝擊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和安全,進而對經濟發展自主權造成嚴重威脅。

  看國內,越是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越不會一帆風順,越充滿風險挑戰乃至驚濤駭浪。當前,中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足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同時,也面臨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帶來的困難挑戰,更要重點防控那些可能遲滯或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全局性風險。

  中國是疫情防控得力的優等生,經濟復甦速度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面對遠未結束的疫情和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諸如防範疫情輸入、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中斷風險、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交往受限、全球經濟深度衰退等,務必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叠加中美經貿摩擦和全球化逆流等因素,應對中長期風險挑戰的任務更顯艱巨。對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發展和安全,充分把握外部環境之“變”與國內經濟基本盤穩定之“不變”,擘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藍圖。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是有內無外,也不是有外無內。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等於只要國內大循環,絕不是關起門來搞封閉運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是因為兩者包含著相互滲透的供給側和需求側,包含著深度耦合的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各有側重、缺一不可。

  這是我們主動應對形勢的現實之舉。因為果斷及時,才有了中國發展表現成為全球經濟版圖上一抹亮色的難能可貴——率先也是唯一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恢復經濟正增長,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這是我們主動推進的中長期經濟格局再定位。不管外面刮風還是下雨,唯有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立足自身、深遠謀劃、主動調整,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事必有法 然後可成

  毛澤東同志曾經把方法比喻為“橋或船”。他說,“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

  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們根據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部署了“過河”的任務,又該怎樣解決“橋或船”的問題呢?答案,就蘊含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之中。

  ——堅持穩中求進,為做好經濟工作、推動經濟發展設定總的基調。

  2012年以來,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反覆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只有確保了“穩”這個前提,才能為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條件;加之以奮發有為地“進”,才能不斷實現新進展新突破,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越是挑戰嚴峻、困難重重,越要把握好“穩”與“進”的節奏與力度,聚焦主要問題,把遵循經濟規律的“穩”和科學有序的“進”辯證統一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切實做到見事早、反應快、工作細、出手准。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