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6日電/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析研判國內外經濟形勢,提煉總結了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這為做好今年經濟工作、推動經濟持續恢復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導和根本遵循。今年是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們必須按照中央的要求,進一步穩固經濟恢復態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好第一步,實現“十四五”高質量開局。
經歷大考 成就亮眼
經濟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陳昌盛、雷瀟雨文章表示,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世界經濟深度衰退等多重壓力,黨中央果斷決策、科學應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施了一系列紓困救助政策,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同時,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可載入史册的重大成就。
總體上看,2020年中國經濟經歷大考,成就亮眼。一是經濟增長速度持續回升。雖然2020年一季度GDP出現負增長,但二季度GDP增速已經轉正,四季度增速預計能夠回到潛在增長水平,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二是主要經濟指標普遍改善。2020年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0%,超過去年同期水平;民間投資增速轉正,市場投資信心和計劃明顯提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0%,內需展現較強韌性;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降為5.2%,城鎮新增就業已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三是改革開放持續深入推進。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2020年前三季度日均新增市場主體6.7萬戶,新增企業2.2萬戶,市場主體數量實現了逆勢增長。同時,我們還以開放共贏姿態加強國際合作,加快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成功簽署RCEP。特別是依靠國內完整產業鏈和率先復工復產優勢為全球抗疫作出了重要貢獻,到目前中國已為全球提供了超過2000億只口罩。
在這場疫情大考中,我們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關鍵在於黨中央的科學正確決策和全國上下有力有效的扎實工作。一是宏觀政策方向突出保市場主體、保就業民生,穩住了經濟社會運行的基本盤。企業和困難人群是受疫情衝擊最大的群體,為此我們及時出台了大力度減稅、減免緩社保繳費等一攬子政策,目的就是緩解企業困難和穩崗保就業,既留住青山也守好民生根本。二是創新精准直達機制,提高政策的傳導效率和綜合效能。我們創新了財政特殊轉移支付、精准滴灌的結構性貨幣政策等直達工具,在短時間內提高了效率,確保政策效力第一時間到達抗疫救助一線,直接惠企利民。三是強化改革式救助,把解決困難與激發活力結合起來。我們把救助政策與改革創新緊密結合,在助企紓困的同時深化“放管服”改革,既解決當下困難,又著眼長遠激發活力。四是注重把握宏觀調控的力度和節奏,以合理代價實現最大成效。2020年的宏觀政策既有應急性紓困舉措,也有管長遠的制度安排,還為階段性政策退出預留了空間。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應對疫情衝擊付出的代價相對較小,貨幣供應量和政府性債務增速相對溫和。五是堅持下好先手棋,厚植宏觀政策應對基礎。成功應對任何短期意外衝擊都離不開過去的長期積累和戰略性的主動謀劃。近年來中國持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化解經濟運行中的各種風險挑戰,特別是改善營商環境促進市場主體不斷增多壯大,積累了大量物質財富、提高了體制機制適應性,從而增強了應對危機的能力和韌性。
把握大勢 抓好重點
文章認為,辯證地看,2021年中國外部環境危中有機,國內經濟恢復將繼續向好。從國際看,今年世界經濟總體呈現修復性增長態勢,但疫情發展和影響仍有很大不確定性,全球經濟恢復進程還有反覆的風險。從國內看,今年中國經濟將總體向好,延續恢復性增長態勢,但政策逐步正常化的節奏和力度把握顯得十分關鍵。各大國際機構紛紛看好中國經濟,預測中國經濟增速將從2020年的2%左右提升至今年的8%左右。具體分析,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計較高,但各季度增速差別較大。由於2020年前兩季度GDP基數較低,今年對應季度增速可能衝高,全年呈現前高後低、坡度較陡的走勢。如果剔除基數影響因素,今年經濟運行可能是相對平穩的過程。今年一季度可能出現兩位數高增長,並不意味著經濟出現了過熱,同樣下半年經濟增速可能相對放緩,也不意味著經濟出現快速下滑。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今年經濟可能呈現宏觀指標好看、微觀感受一般的特點,尤其一季度可能出現兩位數增長與居民消費價格小幅通縮並存局面。疫情衝擊後中國經濟持續復甦的勢頭仍需進一步鞏固,市場主體還需要一段時間恢復元氣,需要平衡好經濟恢復與風險防範的關係,避免出現政策過早退出和“一刀切”問題,切實鞏固和維護經濟向好態勢,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