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8日電/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標誌著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如何在新的歷史方位之上謀篇布局,不僅深刻影響發展方向、進程與質量,而且關係到能否在加速演變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披荊斬棘、無往不勝。
經濟日報發表署名金觀平的評論文章表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需要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和積極推進。只有立足自身,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才能任由國際風雲變幻,始終充滿朝氣生存和發展下去。”習近平總書記取於勢、明於變,給出了堅定答案,明確了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內外部環境經歷著深刻變化,迫切需要與時俱進作出戰略抉擇、進行中長期經濟格局再定位。環顧國內,生產力水平快速提升,需求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同時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供求脫節現象凸顯,技術領域“卡脖子”問題突出,經濟結構優化的複雜性上升。這是大國經濟發展的關口,我們要主動適應變化,推動高質量發展。放眼全球,不穩定和不確定的因素明顯增多,尤其是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全球經濟陷入衰退,跨國貿易投資大幅萎縮,過去那種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面對新矛盾新挑戰,必須把立足點放在國內,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文章指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抓住經濟循環暢通無阻這個關鍵,做好打通堵點、預防斷點的政策部署。一方面,著力提高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做文章,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需求側管理,使供給側和需求側相適應、相協調,使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個環節連接更加緊密;另一方面,以實現國民經濟完整性為目標,堅持擴大內需,加快消費升級,加大自主創新,補齊發展短板,不斷激發動力、活力和韌性,焊牢經濟循環的易斷點。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出發點還是發展,是要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這樣的發展,其本質特征是高水平的自立自強,重要支撐是強大的國內市場,實踐路徑是相互促進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引領與推動。新發展理念把改革發展著力點釐清了,把發展重大問題梳理出來了,新發展格局的構建要在形態上成型、功能上成熟、運行上成勢,最關鍵、最根本的就是牢固樹立並完整、準確、全面地貫徹新發展理念。
文章強調,謀求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勝利,需要衝破羈絆的闖勁幹勁、“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需要付出更為艱苦的努力。廣大領導幹部必須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緊緊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對照黨中央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認認真真抓落實,在今年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在“十四五”時期實現發展新突破、開創發展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