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重新召回能團結大眾審美的影視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21-01-30 10:58:03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1月30日電/據新華社報道,在水花、麥苗、馬德寶等劇中人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生活個體所蘊含的豐富歷史話語,並經由他們看到文藝創作對歷史的縱深感與社會結構深層部分的回應

  電視劇《山海情》收官時,相關話題再次衝上微博熱搜。開播以來,這部電視劇已多次衝上熱搜榜,大結局後豆瓣評分高居9.4分,超過了2020年的最高分電視劇《沉默的真相》(豆瓣9.2分)。《山海情》的熱播也引發了有關文藝創作命題的全新討論:不斷形成的熱度和口碑,正是來自青年觀眾的積極參與。可以說,被扶貧劇“圈粉”的青年觀眾,是《山海情》的最大收獲,這一文藝現實不僅再次證明扶貧劇、年代劇並非天生與青年觀眾“絕緣”,也對近十年來主導著影視創作的市場原則提出了質疑。

  “觀眾的審美從未如此統一”

  在《山海情》的整個播放過程中,觀眾的彈幕經歷了有趣的敘事變化,從被熱依扎的演技“圈粉”,“給勁”的西北方言,到“心疼”馬得福基層工作之不易、揪心馬得寶種植蘑菇的成效,再到形成對“吊莊移民”歷史的認識和對扶貧“閩寧模式”的認同,在優質劇情的引導下,觀眾完成了對脫貧攻堅事業的深刻體認。作品經由觀眾的參與而兌現其核心價值;而青年觀眾充滿活力的觀看行為,則在評論區和彈幕區中打開了全新的對話空間,使主旋律作品能夠像“爆款”類型劇一樣不斷“出圈”。

  在此意義上,《山海情》不僅完成了其“獻禮”的創作使命,更對接了新時代主旋律創作主動與年輕人結合,把青年作為主體觀眾的新要求。有關主旋律創作,向來有一種迷思般的論調,認為其很難真正抵達年輕觀眾,尤其是鄉村題材和年代劇,更難捕獲城市青年學生這一文化消費和傳播的核心群體。但在《山海情》等作品充滿藝術感染力的視聽呈現下,特定的題材、地域和年代,不僅沒有成為阻隔青年觀眾的障礙,反呈現出全民參與、全網討論的觀劇景象。正如有《山海情》的評論提及的:觀眾的審美從未如此統一。

  凝聚全新的影視市場文化

  顯然,精品化的影視創制是這些作品能夠 “引流”觀眾的直接原因,但中國影視領域不斷形成的全新市場文化,則是審美團結背後的深層動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