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0日電/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17+1合作”)是根據中國同中東歐國家的共同願望打造的跨區域合作平台。它起源於2011年舉辦的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機制正式確定於2012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暨首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
9年來,“發展才是第一要務”成為中東歐國家的普遍共識。匈塞鐵路、比雷埃夫斯港、中歐班列等一大批合作項目為改善地區間互聯互通水平、增加當地就業、促進東道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7月,中國與中東歐17國進出口貿易額較2012年增長超50%,中國對中東歐國家的投資由30億美元增長到了126億美元。中東歐17國在華投資也飛速發展,機械製造、汽車零部件、化工、金融、環保等多個領域全面開花。務實合作的成果有力地推動了處於困境中的歐洲一體化,為促進中歐關係整體均衡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從最初的“16+1”到希臘加入擴容為“17+1”,再到奧地利、瑞士、白俄羅斯、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作為觀察員國(機構)參與機制活動,推動“17+1合作”與歐盟的“歐亞互聯互通戰略”對接合作,“17+1+歐盟”的三方市場合作模式取得了先期成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讓世界經濟暫時停擺,也讓正處於提質升級新階段的“17+1合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是經濟重啟總體遇冷。中東歐國家經濟出口導向型特征明顯,嚴重依賴歐盟市場,外部經濟的不確定性讓中東歐國家經濟重啟困難重重。同時,英國脫歐的影響開始逐漸顯現,中東歐國家外部市場環境雪上加霜。
二是防疫形勢寒意逼人。面對新一波疫情,波蘭、捷克等中東歐國家感染人數明顯增加。根據歐洲疾病與控制中心(ECDC)的預計,如果疫情持續蔓延,中東歐國家將面臨病床和重症病房數量不足的局面。
三是公共債務開始上升。匈牙利財政部部長曾於2020年9月表示,匈牙利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將從2020年初的66%上升到2020年底的76%至7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波蘭政府抗擊疫情的支出占GDP的比重超過了其他歐盟國家平均水平,這或將把波蘭政府的債務比率提高到不安全的水平,甚至超過憲法規定的60%GDP債務上限。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17+1合作”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合作並未陷入停滯。一方面,中國和中東歐國家不斷深化防疫合作,中東歐國家防疫工作在歐洲國家中表現亮眼;另一方面,中國與部分中東歐國家貿易逆勢上揚,這些都為2021年中東歐國家經濟復甦注入了動力,也為後疫情時代“17+1合作”孕育了新機遇。
一是“健康絲綢之路”合作開拓新領域。未來,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在疫苗合作、衛生醫療、生物醫藥等領域將有良好的合作前景。
二是“數字絲綢之路”合作注入新動力。2020年6月,在寧波舉辦的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走上“雲端”。通過貿易對接會、直播帶貨等一系列活動,中東歐國家找到了在疫情之下拓展中國市場的新渠道。新冠肺炎疫情推動中東歐國家數字經濟發展逆勢上揚,中東歐國家普遍開始將加大數字基礎設施投入列入疫後重要議程。
三是“綠色絲綢之路”合作引領新發展。發展綠色經濟是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共同追求,也是雙方創新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政府已經向全世界作出“2060年碳中和”的莊嚴承諾,中東歐國家則視疫情後為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契機。未來,各方可充分借助“17+1”環保合作機制,鼓勵地方間實施環保示範項目,擴大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聯合開發,推動相關機構通過發行綠色金融債等手段支持綠色經濟合作項目,為“17+1合作”增添綠色含量。
四是“體育絲綢之路”合作迎來新機遇。中國將於2022年舉辦北京冬奧會,“3億人上冰雪”不僅是中國政府的承諾,也是全球冰雪旅遊產業的重大機遇。中東歐國家在冰雪項目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與中國在體育產業、場館設施、賽事組織、競技體育、冰雪旅遊等方面互補性強,疫後有望迎來新一輪中國—中東歐體育文旅合作新機遇。
回顧“17+1合作”的歷程,務實合作一直是中國中東歐合作的核心要義,後疫情時代“17+1合作”必將更加突出一個“新”字,更重一個“實”字。各方只有以更加務實的態度推動既有項目合作,在做深做實傳統領域合作的同時著眼未來,積極拓展在數字經濟、生命科學、生態環境、人文體育等領域的合作,才能實現“17+1合作”高水平、高質量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萬喆
|